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贵州省旅游用地分类及开发途径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 + 旅游用地 ; 参考:《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09期
【摘要】:研究目的:从贵州省域宏观角度,为科学开发利用旅游用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游憩机会谱(ROS)理论框架、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研究结果:通过定量分析构建出贵州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并据此分析出各类旅游用地开发途径。研究结论:(1)贵州省旅游用地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传统ROS理论有所差异;(2)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中包含5种类型,分别是民族风情小城镇、郊区半自然型景区、郊区自然型景区、偏远半自然型景区、偏远自然型景区,应在全省统筹的基础上,针对各类型景区旅游用地环境要素特点,实施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开发政策。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t land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Guizhou province. Research method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opportunity spectrum of the key scenic spots in Guizhou provinc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various tourist sites are analyzed. Research conclusion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ourism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ROS theory. (2) there are 5 types of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Guizhou scenic spots, which are ethnic small towns, suburban semi natural scenic spots, suburban natural scenic spots, remote semi natural scenic spots and remote natural scenery. On the basis of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province, the district should implement targeted, differentiated land use development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various scenic spots.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217)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招标项目(12JD099)
【分类号】:F301.24;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密亚州;张辉;任宝;;北京市郊区旅游用地管理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2 肖随丽;贾黎明;汪平;李江婧;;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3 黄向;保继刚;沃尔·杰弗里;;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4 范业正;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J];规划师;2000年06期
5 徐勤政;刘鲁;彭珂;;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7期
6 章牧;李月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年04期
7 周青,江能远,杨作;贵州省森林游憩谱与游憩项目开发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3年01期
8 马东辉;郭小东;苏经宇;周锡元;钱稼茹;;层次分析法逆序问题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9 王道平;王煦;;基于AHP/熵值法的钢铁企业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权重研究[J];软科学;2010年08期
10 张娟;;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琳;论发展城市旅游对城市规划的要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5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6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7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8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9 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10 杨晓峰;汪威;张立群;;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汤全明;温丽娟;张建新;;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初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路径及模式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10 金桂兰;杨茜;;基于京津都市区域背景下的廊坊市旅游发展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怀c,
本文编号:2084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8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