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滨海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2 13:06

  本文选题:旅游-经济-生态环境 + 耦合度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青岛市为例,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综合发展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青岛市2005-2015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值上升较为缓慢;青岛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由0.3247上升为0.8979,耦合协调类型从生态环境超前型转变成了旅游发展超前型。未来随着滨海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相对于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生态环境发展质量同等重要。
[Abstract]:The three subsystems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subsystem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ities. Taking Qingdao as an example, a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economic-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economic-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Qingdao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three subsystems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ngdao is on the whole rising, among which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rises slowl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ngdao has increased from 0.3247 to 0.8979, and the typ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ading type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leading typ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ity tourism in the future, the pressur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be more and more great.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ourism and economy,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AVC理论的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15CGLJ35)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科研项目“国家级海洋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研究”(CAMAOUC2014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及协同演化机制研究”(201413039)
【分类号】:F127;F592.7;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霞;;呵护“蓝丝带”[J];商周刊;2012年14期

2 ;加强环境保护与优化 建设海滨新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3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4 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5 王倩;李亚宁;翟伟康;;我国海洋功能开发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09期

6 闫婷婷;赵鑫美;薛翠翠;;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0期

7 李会宁;;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分析[J];科技广场;2009年04期

8 蔡文春;张竟竟;杨德刚;李莹华;;基于时空理念的区域协调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9 尹晓波;李雪萍;;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10 欧阳玲;;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人地关系协调度评价——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母子山村为例[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静平 曹霁阳;“生态举报”[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3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7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8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齐心协力推动发展环境大转变、生态环境大改观[N];河北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张凤环 通讯员 王新平;徐水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贺贺;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析[D];山西大学;2014年

2 曹青青;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晓庆;台湾地区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朱卫利;区域旅游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测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文荣;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和田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D];新疆大学;2017年

6 况卫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邓玲玲;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0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90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