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3年1月第30卷第1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Jan.2013Vol.30No.1
DOI:10.11721/cqnuj20130122
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王
昕,齐
欣,韦
杰
*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复杂多样,值得保护的黑色旅游资源多,分析其空间结构,,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及动因,并进行区划,能够为中国黑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以全国152项A级黑色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腾冲—黑河线变化、旅游资源区划等角度分析黑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强凝聚分布,在7大地理分区中呈高度了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低,其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为京冀交界地带、西安咸阳一带和苏南浙北地区;在腾冲—黑河线东南侧人口密集之处分布着全国92.11%的黑色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将中国主要黑色旅游资源涉及的地域划分出8大区,并确定了相应的主题和发展方向。关键词:黑色旅游;旅游资源;空间分布;GIS;中国中图分类号:F590;P9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13)01-0101-05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1]。在国内,“黑色旅游”一词
2008年汶川地震后是最近十年才被提及并开始研究的,
受到较广泛重视。虽然,中国黑色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实际上,属于其范畴的相关旅游活动已经较广泛地开展。对中国黑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黑色旅游资源的研究,笪玲等按照“配色组理念对震后青木川古镇黑色旅游项目进行设计,合”
并得出黑色旅游走“配色组合”之路才能更好促进旅游地发展的结论[2]。王金伟等对黑色旅游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析,并引入共生理论,以震后四川灾区为例
模式进行了研究[3]。曾献君运对黑色旅游的“共生”
用感应—认知原理分析了潜在旅游者对汶川黑色旅游地的感知映像与旅游动机,并提出以旅游者旅游动机与需求为导向的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4]。综上所述,目前黑色旅游资源研究主要引入地理学或其他领域的理论针对某一区域近期新产生的黑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还没有从空间大尺度上对中国黑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5-6]。
本文所指的“黑色旅游资源”,狭义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具体发生的、当时时期如死亡、灾难、暴力、战争、恐怖等事件,今天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地方,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院等,这其中包括了部分当下大力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广义是指能为旅游业所用,使旅游者能在旅游过程中体
验到悲情、恐惧,从而满足其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资源。本文尝试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例对黑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宏观尺度的研究,较为直观地分析其空间结构,揭示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及动因,并进行功能分区。
1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2年1月)及相关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经纬数据来源于GoogleEarthPro和国家测绘局推出的天地图。根据界定,对全国2569项A级旅游景区进行逐一比对筛选,共遴选出152项旅游景区,运用ArcGIS10.0将其标记在已配准好的底图上。利用ArcGIS10.0自带的分析工具,测算152项旅游景区与最邻近的其他景区之间的欧式距离,测算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以及核密度分析和制图[7]。
2空间分布特征
2.1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从宏观来看,黑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可以看作点状。点状要素有均匀、随机和凝聚3种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点指数是判别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的常用方法。最邻近点指数R定义为最邻近的点对的平均距
*收稿日期:2012-06-24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815:05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09XMZ036)
作者简介:王昕,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管理,E-mail:washington@cqnu.edu.cn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65.N.20130118.1505.201301.101_020.html
本文关键词: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2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