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地网络的演化与时空特征研究——以黄山风景区及汤口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03 19:17
【摘要】:旅游地网络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地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形成一个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多元、复杂、交叉重叠的旅游地产业体系。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黄山风景区及其依托城镇汤口社区所形成的旅游地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发展各阶段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士大夫旅游背景下的寺庙管理模式、半官方和官方管理式的外事接待模式"等5个阶段进行网络结构的展示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结果显示,黄山旅游地网络经历了"无连接-政府主导的星型网络-政府、地方社区企业两个主导网络成分-社区旅游广泛参与下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行动者互动网络"的过程。并将进入社区主导的旅游地网络阶段,并且随着旅游地网络的不断完善,黄山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is helpful to reveal how various stakeholders of tourist destination form a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 and overlapping tourism real estate industry system which is intertwined by various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 and social network, taking Huangshan Scenic area and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formed by relying on the community of Tangkou in 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five stages of "Temple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i tourism, semi-official and official foreign affairs reception mode", the network structure is display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angshan tourist destination network has experienced "connectionless-government-led star network-government, local community enterprises two dominant network components-community tourism with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in a variety of types," Multi-level actors interact with the network "proces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 tourist destination will be enhanced.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301151,41171121) 安徽大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引进工程项目(02303203)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李佳佳;陈冬冬;;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朱介鸣;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3 陈秀琼;黄福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4 吴晋峰;潘旭莉;;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5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6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7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8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9 师守祥;;国标《旅游规划通则》反思[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10 王利伟;徐红罡;张朝枝;;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网络构建和发生演变初探[J];旅游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3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7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蔡淑华;;北川小寨子沟乡村旅游恢复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龚妮;;背包族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江倩苗;赵燕平;;基于电子邮件分析的企业员工网络监测模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郑俊;王少平;曹俊;;卡伦堡工业共生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化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鹏耀;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葛笑春;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协同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宴锋;中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作网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徐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孙士博;培智学校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涂建军;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4 刘宏盈;马耀峰;;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5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6 郑时龄;理性地规划和建设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1期

7 王世福;完善以开发控制为核心的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1期

8 郑时龄;中国建筑的实验性与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9 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10 赵民;在市场经济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丽萍;形象导向型旅游规划模式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山风景区104个摄像头保护游客安全[J];中国公共安全;2013年11期

2 张俊香;胡善风;朱国兴;;提升黄山风景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功能的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崔红超;曹保春;;不用扬鞭蹄自奋——黄山风景区开展“七个凡是”特色工作[J];江淮法治;2010年09期

4 王静茹;黄山风景区资源保护措施探讨[J];安徽林业;2003年04期

5 程静静;;黄山风景区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凌道元;;黄山风景区配电网电力线路结构问题探讨[J];安徽电力;2010年04期

7 陆林;刘莹莹;吕丽;;旅游地旅游者忠诚度机制模型及实证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9期

8 黄成林;黄山风景区游览线路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9 ;黄山风景区:向“世界级”靠拢[J];安徽决策咨询;1994年07期

10 孙筱慧;浅谈黄山风景区周围乡镇的开发性农业[J];乡镇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梁师文;梁焱;;论黄山风景区分区调控游览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柴承佑;;黄山的三顶桂冠、三项第一和三个隐患——黄山风景区调研断想[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刘爱利;刘家明;;黄山风景区旅游产品提升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蕾蕾 余建辉;黄山风景区与黄山区恳谈保护与发展[N];黄山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陶海 王振彬;做好迎检准备争取最好评价[N];安徽日报;2002年

3 记者金成龙;黄山风景区“六位一体”抓综治[N];安徽日报;2003年

4 李远峰;黄山风景区多方位实现新突破[N];中国旅游报;2004年

5 吴江海;黄山风景区冲刺“5A”目标[N];安徽日报;2007年

6 宋斌 王立武;“科技创新”守护黄山风景区[N];华东旅游报;2006年

7 通讯员 程亚星;黄山风景区备战十一黄金周[N];华东旅游报;2007年

8 杨双季 余建辉;黄山风景区提出综治工作新目标[N];黄山日报;2006年

9 记者 祁俊;黄山风景区“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黄山日报;2006年

10 笪贤斌 贾友兵;黄山风景区:索道观光成新宠[N];黄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强;复杂之整合——黄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2 卢强;复杂之整合—黄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晶晶;黄山风景区旅游系统能值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层林;黄山风景区负离子旅游资源分布、成因及开发利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群;黄山风景区旅游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焱;黄山风景区GPS三维定位系统项目管理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8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08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5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