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真实力量:旅游非正规就业及其拉动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a is faced with great employment pressure when the growth rate of GDP falls below 8%. B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the paper shows that developing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focus on the employment in the formal sector of tourism and its pull effect, while ignoring the 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 of tourism. This paper reviews in detail the estimates of tourism employment multipliers made by domestic scholar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results and WTTC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and answers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TTC underestimated the effect of tourism employment after 2001.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total amount of tourism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ts structural pull effect by using the difference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ctor structur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the pull effect of tourism employment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indirect employment effect calculated by WTTC and domestic scholars. In 2011, it hired 20.404 million people to work in the industry, with a multiplier effect of 9. 98. Therefore, in the period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ourism informal sector in employment.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3TABG011)资助~~
【分类号】:F592;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美遐;;外地非正规就业者在京景况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02期
2 魏有兴;;经济学视域里的非正规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3 ;非正规部门就业问题专家谈[J];中国就业;2000年10期
4 欣达;;非正规就业展示广阔前景[J];上海人大月刊;1997年06期
5 胡君;房兆侠;;推进廊坊市非正规就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年07期
6 刘梦辉;;浅析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11期
7 张丽冰;;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的非正式社会保障[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7期
8 赵领娣;谢莉娟;;由国外经验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建设[J];中国劳动;2007年08期
9 刘学平;刘丹;;非正规就业——下岗职工的另一种选择[J];长江论坛;2006年01期
10 张俊杰;;关于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德升;方逸涵;;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3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4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方火春;;充分就业的艰巨性及其应对策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陈宇海;;“民工荒”背景下的进城农民街头务工现象思考——基于福州市的调查[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峗;;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中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初步探讨[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德倩;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占“半壁江山”[N];解放日报;2007年
2 任远;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N];解放日报;2007年
3 宜宇;吴要武:城市非正规就业与“转折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记者 董克伟;非正规就业需完善制度性保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顾严邋杨宜勇;中国非正规就业的争论与共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孔庆福;发展非正规就业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 王兰坤;促进非正规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N];周口日报;2007年
8 赵文骅;如何实现非正规就业[N];人才市场报;2006年
9 胡海燕;安徽省政协委员建议:应对严峻就业形势 大力促进非正规就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何文举 殷志云湖南商学院;构建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N];中国人口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袁霓;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刘新宇;论中国低端部门就业与城市环境管理的冲突[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波;我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佳;“全球城市”的经济特质与二元劳动力市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金立乾;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邹婷婷;中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运行瓶颈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邓玉琳;非正规就业收入差异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9 闫鑫;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崔桂山;SNA(2008)框架下中国非正规就业规模估计方法与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15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1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