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基于区域“竞合”共生的视角
[Abstract]: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regional tourism.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cooperation mode, similar tourism products,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acting on their ow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ymbiosi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Northeast regional tourism, which can optimiz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standardize industry management and integrate the image of Northeast regional touris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we should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of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high-quality routes, carrying out development plans and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talents.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224)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马艳国;张桂兰;李洪刚;;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8年08期
3 刘海洋;明镜;;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策略思考[J];科学决策;2009年03期
4 孟爱云;;基于竞合的东北区域旅游发展问题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朱德亮;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6 高科;刘海洋;;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良举;李万莲;;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3 郑云玉;冯达;温亚利;;基于区域合作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机制构建——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4 乌兰;;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实现地方政府合作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5 乌兰;;区域旅游合作整体化发展途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7 杨泸;;川西四大古镇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鲁明勇;;基于决策主体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6期
9 刘学强;罗仕伟;田述宝;;基于博弈论的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温艳玲;张倩玉;;延边地区中俄朝边境旅游现状与发展战略之思考[J];东疆学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雪;;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3 吴丙山;袁进义;罗军;;我国藏区旅游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5 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谢春山;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宋咏梅;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评及显化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及收益分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周艳芳;福州建设海峡西岸旅游中心城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贺伶俐;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的闽台森林公园(森林游乐区)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潇;福建土楼区域旅游竞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本祝;湖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伍慧玲;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窦颖颖;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丽铭;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肖敏;城市间旅游溢出效应的测度及其GIS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的竞合关系分析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5期
2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4 刘晨晔;陈东晓;;论红色旅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石培华;发展红色旅游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党建;2005年05期
6 张殿发;杨晓平;童亿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一体化浅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7 庞效民;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效果分析[J];地理研究;1999年03期
8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9 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年20期
10 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何湘波;关于郴州旅游与农业共生发展问题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万先进,梁圣蓉;区域旅游竞争力初探——以湖北省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4 马斌,,宋顺清;热带农业与热带旅游业的共生发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04期
5 王兴水,甘巧林;竞合模式:粤西与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6期
6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7 王丽萍,周丽君;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5年05期
8 陈nI;;浅析企业竞合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9 吕军,刘承良;近域旅游区空间整合—竞合模式发展研究——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孙晓宇;宋娜;;区域旅游竞合化研究模型构建分析[J];科学大众;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祖群;王子杰;崔旭;;京津冀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初步研究——兼论“十二五”京津冀旅游政策调整[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孙长雄;杨英杰;吴杨;孙艳梅;;强化共生合作理念推动东北亚区域共生发展[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佘可文;王笑月;;论西部旅游与西部共生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陈绍友;;论西部旅游与西部开发的共生发展[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罗吉;彭阳;;对城市规划中的社会阶层的再认识——对当代城市规划编制主体和对象的考虑[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胡守钧;马晓俊;;人而无信 焉能和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杨乃定;李慧;;基于共生理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景元;;基于同城对接的廊坊市产业结构布局定位与对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周玉翠;;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10 陈功;;产业链视角的车险及车险公估共生发展探析[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实务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夏旅游局局长 李春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9年
2 肖安华;市场经济呼唤“竞合模式”[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林琳;杨培芳:推进三网融合须两大部门创新竞合模式[N];通信信息报;2010年
4 朱四倍;裹胁民生的城市背离共生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剑;竞合模式是加速IPTV进程的助推器[N];通信信息报;2005年
6 记者 郭锦润;推动三次产业共生发展[N];中山日报;2010年
7 李万星;同质化严重 留创园竞合步伐亟待加快[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冯维国 李强 陈国忠;山东旅游提速动力来自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记者 俞嘉骏;多措并举解行业发展之忧[N];组织人事报;2007年
10 特约撰稿 曹雨禾;会展城市竞合模式期待被超越[N];中国贸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荣华;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明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姜丽丽;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馨文;基于产业集聚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南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陈捚;延安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3 刘霞;山地旅游竞合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梁音;浙江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国柱;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方荣辉;旅游非优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8年
7 彭卓娜;大湘西旅游圈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皮骏;生态学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企业竞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娇;甘肃省涉农银保共生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茅婷婷;基于竞合模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54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5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