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3年
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郭莹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由于其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密码”,因此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和持续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广受各界关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0年正式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随着世界遗产旅游的推动,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但是问题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如实物资料保存不善导致的缺失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后继无人”的尴尬窘境、遗产地商品过度商品化现象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和扭曲,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和思考。而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问题上以及实证分析方面。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的逐渐攀升,各方利益都介入其中,自然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尤其是对“真实性”的理解更加激烈。现在国内外的真实性研究最早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了五大流派,包括客观主义真实、构建主义真实、后现代主义真实、存在主义真实和现实存在主义真实性。而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点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问题上,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决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问题:即游而不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广大客源市场的国家,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研究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相关基本理论的分析出发,通过旅游开发中“真实性”问题的理论分析展开,对真实性理论进行阐释和总结,创新性地尝试搭建一个真实性的理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真实性理论指导下,以RMP(昂普)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创新性地引入大舞台S设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PMPS,同时首次引用“点带线、线促面”的形式搭建大舞台S,其中大舞台S从内容上讲是动静态的舞台模式,而从形式上讲包括实体舞台与虚拟舞台。最后首次将开发模式RMPS应用于河北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设计开发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最后提出保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升保定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对外宣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G1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2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3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年11期
4 钟国庆;旅游体验真实性规律与景区经营管理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黄万鹏;云建辉;;原生态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与经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6 陈伟凤;陈钢华;黄远水;;遗产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及其塑造途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7 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林美珍,黄远水;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9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10 李正欢,黄远水;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onstruction of Eco-tourism Sit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Eco-tourism[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9期
2 沈爱平;;四川羌寨旅游开发探析——基于“前台、帷幕、后台”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刘芳;盛海涛;;博物馆功能与观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4 章维;;池州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5 徐菁;沙润;靳诚;;旅游体验失真的内在形成机理及对旅游业管理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6 王业社;;中西部山区小城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湖南隆回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7 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8 康玲;邓思胜;;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9 卢睿;;基于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10 严宽荣;;基于RMP分析的九江城郊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问题[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张祖群;;卢云亭学术生命路径与学术树研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传桐;;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研究——基于昌乐县营丘镇的调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林崔宏;;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纳西族“东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魏丽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理论思考——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区别[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红慧;;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漳州市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红慧;;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漳州市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A];泛珠三角地区图书馆学(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福建卷[C];2009年
8 李尚森;王伟;;文物古迹保护法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9 戴庆中;周晶;;贵州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与旅游业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10 吴羽;赵世钊;;试论屯堡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构性保护[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3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4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耿毅;白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书立;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利用与改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晓秋;双城皮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艾崧;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改革新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伟;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伟俊;武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叶小平;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旭东,唐莉;真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观点——对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调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李荣启;;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法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郑孝燮;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在2002.10.25“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研讨会”的发言)[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5 王宁;论主题公园的开发操作[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4期
6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7 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8 李永文;论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年01期
9 朱连奇;开封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02期
10 乔忠孝,陈家振;三门峡市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意见[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红 李树民 高煜;[N];华东旅游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学成;陕西省申报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3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罗冰清;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J];瞭望;2005年33期
3 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4 戴水莲;;浅议非物质文化婺剧西安高腔的保护[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5期
5 胡印斌;陈洁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与传承[J];领导之友;2006年04期
6 曹砚农;;文化遗产日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7 段其儒;;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J];版纳;2006年03期
8 刘晓林;;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J];观察与思考;2007年14期
9 志苑;;非物质文化遗产受重视 鲁庵印泥得传承[J];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03期
10 郭鹏志;李平;;鞍山地区视听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J];剧作家;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2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欣;刘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谢晓波;;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永金;信国洋;;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战略重点“闪光”[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唐思京;;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John Hurd;;在发展的时代保护建筑、考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刘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浙江省西塘古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文;[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贵州盘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王铁飞;[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3 罗钦文;[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婧姝;[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马盛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葛洪才;[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记者叶子;[N];柳州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静;[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欧正聪;[N];四川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9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但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治理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巴桑吉巴;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国慧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张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鑫;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陈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扬州大学;2010年
10 李琳;审美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