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8 卷 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ARID LAND GEOGRAPHY
Vol. 38 No.1 Jan. 2015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2 暴向平 1, , 薛东前 1, 郭瑞斌 1
②
(1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2 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分析及空间结构构建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对引导
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 10 个地级市 2001-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相 关数据为样本, 选取 26 个指标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 计分析方法对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2 年,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上升趋势明显, 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 相对差异变化不显 著; 空间分析表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存在较大空间差异, 西安占据首位; 总体呈现东北—西 南向空间分布格局, 实力中心向东北发生偏移; 泰尔指数分析表明陕北、 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带差异 呈现不同特点, 但总差异有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探讨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 构演化特征, 构建了 “西安为发展极核; 咸阳和渭南为次级核心城市; 其余七个城市为节点; 渭南— 宝鸡、 西安—延安为一级发展轴线, 西安—汉中、 延安—榆林为二级发展轴线, 西安—商洛、 西安— 安康为三级发展轴线; 陕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 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陕南生态旅游文化 产业区” 的 “一核两心多节点三轴三区” 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关 键 词: 旅游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空间结构;陕西省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060 (2015) 01-0190-09 (190~198) 中图分类号: F590-05
DOI:10.13826/j.cnki.cn65-1103/x.2015.01.024
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是区域旅游文化产业 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国外主要侧重于利用数理 分析方法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 4 ] [6] [7] [1-3]
力或者竞争力研究成果不多, 尤其缺乏时空演化角 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有鉴于此, 文中利用 ArcGIS9.3 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陕西省旅 游文化产业实力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尝试构建旅 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国
[ 5 ] [8]
内学者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 因子分析法 、 构建模型 、 偏离-份额分析法 和结构方程模型 等方法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研究。 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定性研 究
[9-10]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 文中选取陕西省 10 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 按照传统区划方法将陕西省分为陕北 (延安、 榆 林) 、 关中 (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 渭南) 和陕南 (汉
13-14] 中、 安康、 商洛) 。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6, 并依
, 利用钻石模型
[13-14]
[11]
、 可拓模型
[15]
[12]
、 德尔菲法和
层次分析法
、 聚类分析法
等方法对旅游文化
产业竞争力或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 量研究。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区域旅游空 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16-19]
。从前人研究来看, 更多学
者侧重于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竞争力或区域 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对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
据科学性、 系统性等一系列原则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收稿日期: 2014-04-19;修订日期: 2014-05-3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371132) ; 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创新团队项目 (GK201401006) 作者简介: 暴向平 (1979-) , 男 (蒙古族) , 内蒙古赤峰人, 博士生, 呼伦贝尔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Email: bxp_km.yn@163.com 通讯作者: 薛东前 (1965-) , 男, 内蒙古包头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Email:xuedq@snnu.edu.cn
1期
暴向平等: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表 1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191
目标 A 旅 游 文 化 产 业 实 力
一级指标 B1 产业要素
二级指标 C1 文化旅游资源要素 C2 资金要素 C3 智力要素
三级指标 X1 文化旅游资源品位度; X2 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 X3 旅游固定资产总额; X4 实际利用外资 X5 旅游院 (校) 数; X6 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X7 旅行社网点数量; X8 星级饭店数量; X9 公路客运量 X10 入境旅游人数; X11 国内旅游人数 X12 人均消费额; X13 人均停留天数 X14 旅游业总收入; X15 国际旅游收入; X16 国内旅游收入; X17 旅游总收入占 GDP 比例 X18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X19 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 X20 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 X21 文化娱乐设施数量; X22 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X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X24 人均文化消费支出 X25 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 X26 人均绿地面积
B2 产业结构
C4 行业结构 C5 市场结构 C6 消费结构
B3 产业能力
C7 经济能力 C8 成长能力
B4 产业环境
C9 政府支持环境 C10 市场需求环境 C11 生态环境
体系 (表 1) 衡量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数据主 要来源于 2001-2012 年陕西省相关地市统计公报、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 《陕西省统计年鉴》 , 国家、 省、 地市旅游局和文物旅游局官方网站以及 《旅游 抽样调查资料》 , 部分数据通过专家打分和整理原 始数据并简单计算获取。 1.2 研究方法 1.2.1 主成分分析法 在 SPSS19.0 软件中对 20012012 年的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指标数据进行 主成分分析, 最后计算得到 2001-2012 年各个区域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得分。 1.2.2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S= 1 ˉ)2 (Xi - X n - 1∑ i=1
n
(x 2 , y 2) 为加权后的中心坐标[21]。当 平均中心坐标,
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平均中心, 就 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22]。 1.2.4 泰尔指数
Y ij Y ij Y i Y ij Y ij Y i Y T pi =∑ ln ; T wr =∑ i∑ ln ; N ij N i N ij N i j Yi i Y j Yi Y Yi Y T br =∑ i ln Ni N i Y
,
(5) ,(6) (7)
Y ij Y ij Y i Y Y Yi Y T p =∑ i∑ ln +∑ i ln N ij N i Ni N i Y j Yi i Y Y T p =∑ i T pi + T br = T wr + T br i Y
。
, ,
(1) (2)
Y ij、 Y i、 i 、j 分别表示地带和区域; Y 分别是第 式中: i 地带内第 j 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第 i 地带旅 N ij 是第 游文化产业实力和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i 地带内第 j 区域的人口数, N i 是第 i 地带人口总数, N 是陕西省人口总数, T pi 是第 i 地带内差异, T wr 和 T br 分别是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 T p 是总差异[21]。
C.V =(S/ X ) × 100%
S 是标准差, n 是区域个数, X i 是区域 i 的旅 式中: ˉ 是各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平 X 游文化产业实力, C. V 是变异系数 。 均值,
[20]
1.2.3 空间中心分析
n n x y x1 =∑ i , y1 =∑ i i=1 n i=1 n
,
(3) (4)
2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变化
文中利用 SPSS19.0 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计算 得到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最终得 分。根据公式 (1) 、 (2) 计算得到 2001-2012 年旅游 文化产业实力平均值、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表 2) 。
n n wx wy x 2 =∑ i i , y 2 =∑ i i n i=1 i=1 n
n 为区域个数, 式中: x i , y i 为陕西省第 i 区域坐标, (x1, y1) 为 w i 为第 i 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平均值,
192
干旱区地理
38 卷
表 2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平均值、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Tab.2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2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值 1 464 1 831 1 835 2 108 2 269 2 709 标准差 626 694 763 786 877 952 变异 系数 0.43 0.38 0.42 0.37 0.39 0.35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平均值 2 846 2 924 4 163 4 771 5 497 6 231 标准差 983 945 2 035 2 101 2 393 2 651 变异 系数 0.35 0.32 0.49 0.44 0.44 0.43
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表 3) 进行可视化 (图 1) 后 分析其演变特征, 按 natural break (Jenks) 从高到低划 分为 5 级, 即极强区、 强区、 中等区、 弱区和极弱区。 从表 3 和图 1 可知, 2001-2012 年 10 个区域均呈 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但增长幅度差异较大, 也表明区 域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安作为陕 西省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2001 年和 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排在第一位, 且远远 高于其他城市, 占据极强区, 从 2001 年的 3 006.86 增 长 到 2012 年 的 13 207.46, 增 长 了 4.39 倍 ; 强区 2001 年只有咸阳, 2012 年渭南也进入强区。中等区 2001 年为宝鸡、 汉中和渭南, 2012 年为宝鸡、 延安和 榆林, 增幅最大的是延安, 为 4.91 倍; 弱区 2001 年有 延安、 榆林、 安康和商洛, 到 2012 年变为汉中和安康; 极弱区由 2001 年的铜川变为 2012 年的铜川和商洛, 增幅分别为 5.69 倍和 3.99 倍, 虽增幅都比较明显, 但由于起点低,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仍然相对偏小。 3.2 空间中心和标准差椭圆 借助 ArcGIS9.3 中方向性分布分析工具分析得 到 2001-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的标准差椭圆 (图 2) , 利用公式 (3) 、 (4) 分别计算出平均中心和各年份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中心 (表 4) 。通过图 2 和标准差 椭圆的转角 θ 可知,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 呈现东北—西南向空间分布格局。从表 4 可知, 2001-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中心在 108.673~ 108.792°E, 34.588~34.703°N 范围内变动, 与平均中 心相比, 更偏向于西北 (图 2) , 可见 2001-2012 年陕 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中心与平均中心并不一致, 说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利 用 ArcGIS9.3 在图 2 中量算得知 2001-2012 年陕西省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中心向东北偏移了 13.291 km, 其 中向北 10.817 km 和向东 7.935 km 的偏移, 表明陕西
表3 Tab.3 2001 年和 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得分 Scor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01 and 2012
城市 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 渭南 2001 年 3 006.86 657.83 1 511.61 1 823.06 1 382.20 2012 年 13 207.46 3 742.06 5 501.29 7 295.50 6 579.98 城市 延安 汉中 榆林 安康 商洛 2001 年 1 190.00 1 560.08 1 203.72 1 219.46 1 087.48 2012 年 5 836.56 5 260.22 5 496.19 5 050.31 4 338.80
2.1 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用平均值进行 测度。从表 2 可知, 陕西省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平均值呈现迅速上升的态势, 2003 年由于 “非典” 的 影响增长幅度不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1-2008 年, 平稳增长阶段, 平均值从 1 464 增长到 2 924, 增长了 2 倍; 2008-2012 年, 急速增长阶段, 平 均值从 2 924 增长到 6 231, 增长了 2.13 倍, 这与近几 年陕西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直接关系。 2.2 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 用标准差来测度绝对差异。整体来看, 20012012 年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 总体上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2001-2007 年, 稳定增长阶段, 标准差增长 速度比较平稳, 6 a 增长了 1.57 倍; 2007-2008 年, 稍 有下降, 变化不明显; 2008-2012 年, 急速增长阶段, 从 945 增长到 2 651, 增长了 2.81 倍。 2.3 相对差异波动发展 相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度, 从总体来看, 波动 幅度不大。大致可以划分为 3 个阶段: 2001-2008 年, 为波动下降阶段, 变 异 系 数 从 0.43 下 降 到 0.32; 2008-2009 年, 急速增长阶段, 从 0.32 突然上升到 0.49; 2009-2012 年, 平稳下降阶段, 变异系数从 0.49 下降到 0.43。
3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空间演变
3.1 总体变化 为了直观体现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的空 间差异, 文中利用 ArcGIS9.3 将 2001 年和 2012 年各
1期
暴向平等: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193
图 1 2001 年和 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空间格局 Fig.1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01 and 2012 表4 Tab.4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 实力中心及标准差椭圆指标 Index of center and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of from 2001 to 2012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纬度/°N 34.606 34.636 34.620 34.594 34.600 34.588 34.654 34.694 34.669 34.684 34.684 34.703 经度/°E 108.707 108.724 108.702 108.694 108.688 108.673 108.708 108.734 108.752 108.760 108.758 108.792 转角θ/° 22.529 21.749 22.485 23.785 24.183 24.807 23.126 22.024 21.339 20.934 21.169 20.331
文化产业实力地带差异 (图 3) 。从图 3 可知, 陕西省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差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1-2006 年为波动上升期, 从 2001 年的 0.084 上升 到 2006 年的 0.103, 2006-2012 年为缓慢下降期, 从 2006 年的 0.103 下降到 2012 年的 0.067, 除 2006 年以 外均<0.1, 表明差异不大且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地 带 间 差 异 和 地 带 内 差 异 分 别 由 2001 年 的 0.049、 0.035 变为 2012 年的 0.031、 0.036。陕北从 2001 年的 0.040 波动下降到 2012 年的 0.029; 关中从 2001 年的 0.043 波动上升到 2012 年的 0.047, 中间时段虽有变 化, 但幅度不大; 陕南从 2001 年的 0.001 增长到 2012 年的 0.01。从贡献度来看, 2007 年以前地带间差异 的贡献度高于地带内差异的贡献度, 2007 年以后呈 相反状态; 2001-2012 年三大地带的贡献度排序为: 关中>陕北>陕南。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陕西省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差异呈现出波动中有所下降 的趋势, 表明总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2007 年以后地 带内差异占据了陕西省总差异贡献的主导地位且 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缩小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总差异应首先解决地带内差异问题, 且重点应放在 关中地区。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省北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稍好于南部地区, 东 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速率稍快。 3.3 地带差异 利用公式 (5) 、 (6) 和 (7) 计算得到陕西省旅游
194
干旱区地理
38 卷
图 2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中心及标准差椭圆 Fig.2 Center and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2
图 3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地带差异及其贡献度 Fig.3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4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构建
4.1 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基于以上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 测算和分析, 在 SPSS19.0 软件中利用系统聚类法对 2001 年和 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进行聚 类分析 (图 4) , 进而分析其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通过对 SPSS19.0 中几种聚类方法生成的树状 聚类图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利用平均联接 (组间) 聚 类法分成 3 种类型比较合理, 2001 年第Ⅰ类是西安,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最强, 除西安、 铜川以外的其余
城市为第Ⅱ类,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水平居中, 铜川 是第Ⅲ类,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最弱; 2012 年第Ⅰ类 是西安,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最强,, 咸阳和渭南为第 Ⅱ类,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水平居中, 其余城市为第 Ⅲ类,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偏弱。结合以上区域差异 分析发现 2001-2012 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 体呈现以下特征: (1) 空间结构单核特征比较明 显。西安由于区位条件、 文化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 交通、 旅游设施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成为陕 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增长极; (2) 多层次、 多核心发展趋势逐渐显现。随着城市转型的推进
1期
暴向平等: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195
图 4 2001 年 (左) 和 2012 年 (右)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聚类树状谱系 Fig.4 Clustering pedigre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01 and 2012
和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咸阳和渭南已成为旅游文化 产业发展的次级核心城市。 4.2 空间结构构建 陆大道认为区域可以通过最佳组织, 达到最佳 空间结构, 最终实现最佳发展
[23]
的其他城市, 包括宝鸡、 铜川、 延安、 汉中、 榆林、 安 康和商洛。这些城市作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中心, 应积极寻找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核心和次级 核心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促进旅游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三轴” 即三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轴线。结合 各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城市辐射能力、 旅游交 通组织系统和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将陕西划分 为三级 “旅游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共生” 发展轴线, 即渭南—宝鸡、 西安—延安作为一级发展轴线, 西 安—汉中、 延安—榆林作为二级发展轴线, 西安—
, 因此, 对于具体区
域而言应认清自身优劣势, 构建最优的空间结构。 本文的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是指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的空间组织。合理的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构建对于旅游产业合理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能够 促进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配套设施实现最佳配 置, 达到最佳发展状态。基于以上旅游文化产业实 力区域差异分析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参考前人 研究成果, 依据 “点—轴” 、 “ 核心—边缘” 和增长极 等理论结合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状况, 初 步构建了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 “一核两心多节点三 轴三区” 的空间结构体系 (图 5) 。 “一核” 即一个极核—西安。西安具有优越的 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且具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水平高、 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而独具特色的优 势, 无论对国际游客还是国内游客都具有极强的吸 引力, 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极核。 “两心” 即两个次级核心城市—咸阳、 渭南。咸 阳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为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 拥有比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文化 产业发展环境; 渭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 生态环境, 为西岳华山游客的重要集散地。两者作 为次级中心, 应发挥承接西安和辐射带动节点城市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多节点” 即除了核心城市和次级核心城市外
图 5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体系 Fig.5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196 商洛、 西安—安康作为三级发展轴线[24]。
干旱区地理 5.2 讨论
38 卷
“三区” 即三大旅游文化产业区。依据文化旅 游资源禀赋、 地形、 区位和交通等条件, 可打造三大 旅游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业区: 陕北红色旅 游文化产业区、 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陕南生 态旅游文化产业区。
(1)通过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 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进行了探讨, 发现旅游文 化产业由于文化旅游资源禀赋、 区位、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影响而呈现不均衡发展状 态。为了实现最佳发展而尝试构建了旅游文化产 业空间结构体系, 西安作为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的 绝对增长极, 带动关中其余 4 个城市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并在省内产生辐射效应。西安与咸阳、 渭南两 个次级核心城市形成有效互动, 通过轴线、 节点连 接陕北、 陕南地区, 构成 “旅游城市—旅游文化产业 共生” 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大尺度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体系。通过以红色旅游文化、 黄土旅游文化为 特色的陕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 以历史旅游文化 为特色的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以生态旅游 文化为特色的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区密切协作、 凸显各自优势、 互惠互利, 最终实现陕西省旅游文 化产业 “以线串点、 线面结合、 多点开花” 的快速发 展、 跨越转型。 (2)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文化产 业实力进行衡量, 通过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 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对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进行 分析并构建空间结构, 有助于各个区域认清自身优 势, 进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 对制定相应 的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引导区域旅游文 化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析了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 但限 于篇幅并未对其变化原因及其现象背后的机制进 行深入分析, 因此今后应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探 讨, 尤其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可能对旅游 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为陕西省旅游 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RITCHLE J R Brat, CROUCH G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 .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1) : 1-7. [2] MIHALIC 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 (1) : 65-78. [3] ENRIGHT M J, NEWTON J.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 (6) : 777-788.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选取 2001-2012 年数据样本, 运用 ArcGIS9.3 和 SPSS19.0 等软件对陕西省 10 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 实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旅游文化 产业空间结构, 结果如下: (1)2001-2012 年陕西省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 力整体增幅很大, 增长了 4.26 倍, 说明区域旅游文 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2001-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 实力绝对差异呈现出增大的态势, 相对差异变化不 显著。 (2)从空间特征来看, 2001 年和 2012 年西安旅 游文化产业实力居于首位, 占据极强区, 而其他城 市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比省会城市低且分布相对较 分散, 构成了以西安为中心, 等级层次分明的旅游 文化产业发展网络空间体系; 通过空间中心和标准 差椭圆分析发现 2001-2012 年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 体呈现东北—西南向空间分布格局。旅游文化产业 实力中心发生了向北 10.817 km 和向东 7.935 km 的 东北向偏移, 说明北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对 优于南部地区, 差距稍有拉大, 东部比西部地区旅 游文化产业发展变化速率稍快; 泰尔指数分析表明 总差异缩小趋势明显, 要缩小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 实力总差异应首先解决地带内的发展差异问题, 缩 小各地带内区域间差异的重点应放在关中地区。 (3)基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分 析并充分考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际, 初步构建了 “西安为发展极核; 咸阳和渭南为次级核心城市; 其 余七个城市为节点; 渭南—宝鸡、 西安—延安为一 级发展轴线, 西安—汉中、 延安—榆林为二级发展 轴线, 西安—商洛、 西安—安康为三级发展轴线; 陕 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 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 和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区” 的 “一核两心多节点 三轴三区” 的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网络结构体系。
1期
暴向平等: 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197
[4] 万绪才, 李刚, 张安. 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 实践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实例分析 [J] . 经济地理, 2001, 21 (3) : 355-358. [WAN Xucai, LI Gang, ZHANG A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J] .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21 (3) : 355-358.] [5] 温碧燕, 梁明珠. 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 究 [J] . 旅游学刊, 2007, 22 (2) : 18-22. [WEN Biyan, LIANG Mingzhu.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J] . Tourism Tribune, 2007, 22 (2) : 18-22.] [6] 田晓霞, 罗芬芬, 许胜德, 等. 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旅游产业集 群竞争力评价 [J] .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4) : 663-670. [TIAN Xiaoxia, LUO Fenfen, XU Shengde, et 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for Kanas scenic spot[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12, 35 (4) : 663-670.] [7] 葛军, 刘家明. 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 分析 [J]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6) : 760-765. [GE Jun, LIU Jiam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Guangdong international tourism based on SSA [J]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 (6) : 760-765.] [8]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 方程模型 [J] . 地理研究, 2008, 27 (3) : 703-714. [SHI Chunyun, ZHANG Jie, YOU Haimei.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from tourists’ perception perspectives [J]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 (3) : 703-714.] [9] 盘晓愚, 刘桔. 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J] . 贵州民族研究, 2009, 29 (1) : 125-131. [PAN Xiaoyu, LIU Ju.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Guizhou [J] .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09, 29 (1) : 125-131.] [10] 王智勇, 赵越. 金融支持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丽江为例 [J] . 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 : 113-116. [WANG Zhiyong, ZHAO Yue.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Yunnan: a case of Lijiang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7, (7) : 113-116.] [11] 涂静. 基于钻石理论的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 [J] . 商场现代化, 2012, (10) : 98-100. [TU Jing.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theory in Grand Shangri-La [J] . Market Modernization, 2012, (10) : 98100.] [12] 魏中俊, 周鸣争, 刘涛. 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可拓模型 [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8 (7) : 1164-1167. [WEI Zhongjun, ZHOU Mingzheng, LIU Tao. The extension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J] .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38 (7) : 1164-1167.] [13] 马勇, 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 究 [J]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 : 4-7.
[MA Yong, CHEN Huiying. A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J] .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 2012, 6 (1) : 4-7.] [14] 索虹. 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研究 [D] . 秦皇岛: 燕山大学经 济管理学院, 2010. [SUO Hong. Study on the strength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D] . Qinhuangdao: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Yanshan University, 2010.] [15] 赵欣, 翁钢民. 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研究 [J] . 河北学刊, 2013, 33 (5) : 221-223. [ZHAO Xin, WENG Gangmin.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J] .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13, 33 (5) : 221-223.] [16] 李晓东, 孟令娟, 白洋, 等. 新疆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探 [J]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2) : 331-336. [LI Xiaodong, MENG Lingjuan, BAI Yang, et al. Building of initial grades system of central place of Xinjiang tourism [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11, 34(2) : 331-336.] [17] 阎顺, 仇家琪, 史佳丽, 等.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J] . 干旱区地理, 2002, 25 (4) : 364-371. [YAN Shun, QIU Jiaqi, SHI Jiali, et al. Contemp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Kashgar Prefecture, Xinjiang [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02, 25 (4) : 364-371.] [18] 杨兆萍. 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其精品体系建设 [J] .干旱区地 理, 2003, 26 (1) : 57-63. [YANG Zhaoping. Study on tourism territorial system of Xinjiang [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03, 26 (1) : 57-63.] [19] 汪德根. 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J] . 干旱区地理, 2008, 31 (3) : 456-463. [WANG Dege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tourism region of HulunbuirAershan [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08, 31 (3) : 456-463.] [20] 张秋亮, 白永平, 赵明.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研究 [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 (10) : 150-155. [ZHANG Qiuliang, BAI Yongping, ZHAO M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J]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6 (10) : 150-155.] [21] 沈惊宏, 陆玉麒, 周玉翠, 等.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 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J] . 地理科学, 2012, 32 (10) : 1220-1228. [SHEN Jinghong, LU Yuqi, ZHOU Yucui, et al.Domestic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differences in Anhui Province[J]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 (10) : 1220-1228.] [22] 汪洋, 陈亚宁, 陈忠升. 塔里木盆地北缘人口与经济重心演变 及其关联分析 [J] .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2) : 318-323. [WANG Yang, CHEN Yaning, CHEN Zhongsheng. Evolve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gravity center and its correlation in north periphery of Tarim Basin [J] . Arid Land Geography, 2012, 35 (2) : 318323.]
198
干旱区地理
38 卷
[23] 陆大道.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 “点轴系统” 和 “T” 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 [J] . 地理学报, 2001, 56 (2) : 127-135. [LU Dadao. An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optimal regional development [J]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 (2) : 127-135.]
[24]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 “点—轴” 理论的陕西旅游空间 结构研究 [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3) : 177-182. [GAO Nan, MA Yaofeng, LI Tianshun, et al. Study on the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based on“pole-axis” theory[J]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6 (3) : 177-182.]
Differenc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 2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Geography Sciences, Hulunbuir College, Hulunbuir 021008, Inner Mongolia, China)
2 BAO Xiang?ping1, , XUE Dong?qian1, GUO Rui?bin1
Abstract: Analyzing differenc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and construct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can help every region to enhance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and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t to gui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 relevant data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10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2 were taken as samples and 26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The paper used variation coefficient, Theil index, regional spatial centre analysis and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to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the mean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raised from 1 464 to 6 231. The overall upward trend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was very obviously from 2001 to 2012. The absolute disparity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but the relative disparity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had not obviously change from 2001 to 2012. About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Xi'an dominated the highest level region in 12 years and the remaining 9 cities in the surrounding constituted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network. The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generally presented a“northeast-southwest”pattern and centr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generally shifted to the northeast. The center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occurred shifted northward (10.817 km)and eastward(7.935 km)from 2001 to 2012 with spatial center analysis. The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cities was better than the southern city. The variation rate of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cities was faster than the western cities. By the analysis on Theil index, the northern Shaanxi, the Guanzhong region and the southern Shaanxi in Shaanxi Province showed obvious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among the northern Shaanxi, the Guanzhong region and the southern Shaanxi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ly. The internal region disparit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overall disparity of Shaanxi provinci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after 2007 and internal difference among the Guanzhong region was the major cause of difference among city in the region. But spatial inequality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was obvious narrow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evolution feature of spatial structure by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constructed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 Xi'an City is the development pole. Xianyang and Weinan City are secondary core cities. The rest of seven cities are nodes. Weinan-Baoji City and Xi'an-Yan'an City are the first grade development axes. Xi'an-Hanzhong City and Yan'an-Yulin City are the second grade development axes. Xi'an-Shangluo City and Xi'an-Ankang City are the third grade development axes. The northern Shaanxi is red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region, the Guanzhong is historic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region and the southern Shaanxi is eco-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region.” Key Words: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spatial structure; Shaanxi Province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