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必虎
本文关键词: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师资队伍>吴必虎
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职称:教授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at)urban.pku.edu.cn(请将at改为@)
个人简历 科研课题 主要论文 教学与指导研究生
(一)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
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
旅游研究学科体系
环城市旅游开发与空间结构
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
目的地品牌与网络营销
环境教育与旅游解说(二)教育履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理学学士;
1984年9月—1987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理学硕士;
1992年9月—1996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
1997年1月-1998年12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三)学术兼职
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
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
国土资源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主持人:中国城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与吸引物空间模式研究,2004-2006,项目批准号:40371036。
2.主持人:滇东黔西旅游地域结构与资源持续利用途径研究,1998-2000。批准号:49771037。
3.主持人:国内旅游者流动模式的系统研究,1993-1995,批准号:49201006
4.第二负责人: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支持系统与宏观布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九五”第二批重点项目,1997-1999。批准号:49631030国际机构课题
5.世界银行委托项目,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2003
6.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研究。2001-2002。
7.联合国人居中心UMP亚洲合作项目,四川省乐山市城市管理项目旅游发展咨询研究,2001。
8.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委托项目,安徽两山一湖旅游规划研究,2001国家部委课题
9.国家旅游局,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体系及其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010
10.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评估标准,2010
11.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标准,2010
12.国家旅游局,信息化应用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现状与策略,2010
13.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体系表研究,2008
14.国家旅游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实施细则,2007
15.国家旅游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测评规范,2006
16.国务院六部委(国家旅游局、长江三峡委员会等),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03重点旅游城市旅游规划研究
17.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2006
18.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延安市旅游局,2006
19.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旅游局,2005
20.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选择研究,天津泰达旅游集团,2005
21.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政策与战略研究,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2005
22.敦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敦煌市人民政府,2004
23.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杭州市旅游委员会,2003-2005
24.济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济南市人民政府,2001
25.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9重点旅游区规划研究
26.杭州大运河国际旅游区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杭州市运河集团公司,2004
27.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局、东联集团,2000-2006
专著译作
1.吴必虎、俞曦,2010,旅游规划原理(第二版)。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吴必虎、俞曦、严琳,2010,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与实施评估。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3.吴必虎、黄潇婷,2009,休闲度假城市旅游规划。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4.WuBihuandDangNing,(eds.),2009,MegaEventsandUrbanTourism.ProceedingsoftheSecondITSABi-AnnualConference.InternationalTourismStudiesAssociation.吴必虎、党宁,2009,会展节事与城市旅游。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5.吴必虎,2009,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6.吴必虎,宋子千等编著,2009,旅游学概论。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汪芳、吴惠良、朱震峻、吴必虎,2009,城市园林规划理念与管理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8.吴必虎、于海波等译(B.W.里切、P.伯恩斯、C.帕尔默原著),2008,旅游研究方法:管理研究与社会研究的结合,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9.郭毓洁、吴必虎、于萍译(约翰•A•维佛卡原著),2008,旅游解说总体规划,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0.吴必虎、宋子千主编,2008,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1.吴必虎、余青主编,2006,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中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WuBihuandWilliamFeighery(ed.).2006.ConferenceProceedingsofTourismandtheNewAsia:ImplicationsforResearch,PolicyandPractice.吴必虎等主编,2006,新亚洲改变世界旅游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3.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克莱尔•冈恩、特格特•瓦尔原著),2005,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第4版)。中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4.吴必虎、刘筱娟,2004,中国景观史,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唐子颖、吴必虎等译校(曼纽尔•鲍德-博拉、弗雷德•劳森原著),2004,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朱虹、党宁、吴冬青等译,吴必虎、朱虹审校(阿拉斯特•莫里森原著),2004,旅游服务营销(第3版)。中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7.籍琰译,吴必虎审校(世界旅游组织原著),2004,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中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8.吴必虎,2001,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吴必虎著,2000,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
20.吴必虎主编(北京市旅游局),2000.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国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学术论文
2010
1.汪芳;严琳;吴必虎,2010,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5(1):71-76。
2.高军;马耀峰;吴必虎;郑鹏,2010,外国游客对华旅游城市感知差异——以11个热点城市为例的实证分析。旅游学刊,25(5):38-43。
3.薛岚;吴必虎;齐莉娜,2010,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转变和传播理念的引出。经济地理,30(5):844-848。
4.赵明;吴必虎;袁书琪,2010,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区位研究——基于北京城市中心距离变化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7(1):74-78
5.吕君;吴必虎,2010,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9(4):403-410。
6.邵隽;吴必虎,2010,国外旅游研究领域Web点击流分析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6(2):97-102。
7.吕君;吴必虎,2010,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6):108-112。
8.赵明;吴必虎,2010,北京市周边度假接待设施开发模式演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38(2):1018-1020。
9.吴必虎;徐小波,2010,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旅游学刊,25(8):34-38。
2009
10.熊伟;黄思芹;吴必虎,2009,基于顾客需求的星级酒店网站功能评价——以广州市60家星级酒店为例。旅游学刊,24(9):61-66。
11.熊伟;邵瀛;吴必虎,2009,酒店与媒体的利益关系辨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39-45。
12.党宁、周钧、吴必虎,2009,奥运后、世博前,共话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国际旅游学会第二届双年会综述。旅游学刊,24(1):93-96。
13.齐莉娜;张毅;吴必虎;宋丽丽,2009,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景区知名度影响测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6):1061-1067。
14.齐莉娜;张毅;吴必虎;宋丽丽,2009,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景区知名度影响测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15.赵明;吴必虎,2009,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世界地理研究,18(4):134-140。
16.卿前龙;吴必虎,2009,闲暇时间约束下的休闲消费及其增长——兼论休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5):89-94。
17.齐莉娜;吴必虎;俞曦,2009,基于中部崛起背景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8(8):732-737。
18.熊伟;吴必虎,2009,论大型展会期间高星级酒店房价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广交会为例。旅游研究,1(1):88-94。
19.吴必虎,2009,中国作为多目的地的国际营销战略。旅游学刊,24(5):5-6。
2008
1.LiMimi,WuBihuandCaiLiping,2008,TourismdevelopmentofWorldHeritageSitesinChina:Ageographicperspective.TourismManagement,29(2):308-319.
2.程占红、牛莉芹、吴必虎,2008,基于DCCA方法的旅游从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排序。地理研究。27(3):715-720.
3.李云鹏、吴必虎,2008,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网站使用者满意度量的比较研究,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61-70.
4.苏国良、吴必虎、党宁,2008,中小城市家庭规模与游憩行为的相关性,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40-49.
5.吴必虎、蔡利平,2008,上海郊区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模型,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16-232.
6.吴必虎、黄晓辉,2008,中国环大都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33-242.
7.吴必虎、张歆梅,2008,城市主题街区初探:基于多学科研究思索,载于高峻主编,都市旅游: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4月版,467-479.
8.伍佳、党宁、吴必虎,2008,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的环城游憩偏好,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30-39.
9.谢志华、吴必虎,2008,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地理科学,28(6):748-753.
10.熊伟、吴必虎,2008,大型展会对高星级酒店房价影响的空间分析:以第100届广交会为例。旅游学刊,23(2):80-86.
11.熊伟、吴必虎,2008,广州星级酒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60-269.
12.于海波、吴必虎、卿前龙,2008,重大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研究:以奥运会对北京的影响为例,中国园林,(11):22-25。
13.余青、吴必虎、于健,2008,节事品牌形象营建的3P-3I模式,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303-313.
14.余晓娟、吴必虎,2008,旅游者网络社区的功能与市场意义研究,载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50-60.
2007
15.DangNing,WuBihuandSuGuoliang,2007.FamilyRecreationandFamilySize:AnExploratoryStudyinMediumandSmallCitiesinChina.IntheConferenceProceedingof12thAnnualGraduateEducationandGraduateStudentResearchConferenceinHospitalityandTourism:1037-1047.Houston,USA.
16.WuBihuandWUDongqing,2007.TourismOrientedUrbanRenewalinChina:ACaseStudyonDashilanHistoricalAreasinBeijing.InGuoqingDu(ed.),TourismandUrbanTransformation,RikkyoUniversityPress,Japan.161-179.
17.程占红、吴必虎、牛莉芹,2007,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测量。地理研究,26(1):141-148.
18.李云鹏、吴必虎,2007,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网站使用者满意度量的比较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6(4):589~594。
19.苏国良、吴必虎、党宁,2007,中小城市家庭规模与游憩行为的关系研究.旅游学刊,22(6):53-58.
20.苏国良、吴必虎、张歆梅,2007,旅游土地开发价值与风险分析,《商场现代化》,(507):192-193。
21.吴必虎,2007,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旅游学刊,22(1):6~7。
22.吴必虎、伍佳,2007,杭州市本地居民休闲游憩行为与偏好研究。载宁则群、王兵主编,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36~247。
23.吴必虎、伍佳,2007,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旅游科学,21(3):11-13。
24.吴必虎、伍佳、党宁,2007,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旅游管理,2007年第7期:47~51。(二次转载)
25.吴必虎、伍佳、党宁,2007,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2(2):27~31。
26.吴必虎、严琳,2007,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体育科研》,28(5):1-4。
27.熊伟、吴必虎,2007,星级酒店利益相关者结构及其影响分析:以广州市为例。旅游学刊,22(4):92~96。
28.余青、吴必虎、刘志敏、胡晓冉、陈琳琳,2007,风景道研究与规划实践综述。地理研究,26(6):1274-1284。
29.钟栎娜、吴必虎,2007,中外国家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家友好度比较研究,旅游学刊,22(9):12-17。
2006
30.WuBihuandLipingCai,2006.SpatialmodelingsuburbanleisureinShanghai.AnnalsofTourismResearch,33(1):179-198.
31.WuBihu,2006.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andManagementinChina.InNor’AinOthman(ed.),2006,ConferenceProceedingThe2ndTourismOutlookConference:TourismedgeandBeyond,UniversityPublicationCenter,UniversitiTeknologiMARA,ShahAlam,Malaysia.49-64.
32.LiYunpeng,GongZhaoli,WuBihu,2006.CompetitivepatternanddevelopmenttrendsoftravelreservationwebsitesinChina.InWuandFeighery(eds.),ConferenceProceedingsofTourismandtheNewAsia:ImplicationsforResearch,PolicyandPractice.Beijing:TourismEducationPress.345-351.
33.XiongWei,WuBihu,DangNingandCaiXiaomei,2006.Studyonthestakeholder’sstructureofstar-ratedhotelsinGuangzhouandit’seffectanalysis.InWuandFeighery(eds.),ConferenceProceedingsofTourismandtheNewAsia:ImplicationsforResearch,PolicyandPractice.Beijing:TourismEducationPress.666-672.
34.陈丹丹、吴必虎,2006,旅游发展对目的地景观的影响。中国园林,22(7):78~81。
35.程占红、吴必虎,2006,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模糊排序,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6):126~129。
36.程占红、吴必虎,2006,五台山南台旅游活动对山地草甸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5):125-127.
37.程占红、张金屯、吴必虎、牛莉芹,2006,芦牙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生态学报,26(6):1940~1946。
38.邓冰、吴必虎,2006,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1(4):84~88。
39.胡晓苒、吴必虎、余青、刘志敏、党宁,2006,“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永顺县王村古镇为例。经济地理,26(S2):10-13。
40.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2006,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5):120~124.
41.李云鹏、胡运权、吴必虎,2006,基于EUCS模型和ISS模型的旅游网站使用者满意的比较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4):551-555。
42.宋子千、吴必虎、党宁,2006,世界关注新亚洲,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旅游学刊,21(9):92~96。
43.吴必虎,2006,休闲社会、公共产品与深度旅游,载潘立勇、傅建祥主编,人文旅游,第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88~92页。
44.吴必虎,2006,一部填补旅游史空缺的专著:评《世界旅游发展史》,旅游学刊,21(6):96。
45.吴必虎、黎筱筱,2006,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21(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9~15。
46.吴必虎、邢珏珏,2006,以枢纽城市为动力的东北亚旅游发展BEST空间结构,NortheastAsiaTourismResearch,2(1):1-13.Korea.
47.吴必虎、余曦、党宁,2006,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2(1):89~93。
48.邢珏珏、李业锦、吴必虎、齐莉娜,2006,旅游学分支学科相关性及其进展态势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人文地理》,21(1):51~55。
49.余青、吴必虎,2006,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中国旅游报,发表时间:2006。
2005
50.ChengZhanhong,ZhangJintun,WuBihu,andNiuLiqin,2005,RelationshipBetweenTourismDevelopmentandVegetatedLandscapesinLuyaMountainNatureReserve,Shanxi,China.EnvironmentalManagement,36(3):374–381.
51.WuBihu,GuoYujie,SongZhiqingandDengLihua,2005,FourteenYears’TourismResearchinChina:LiteratureReviewonPapersPublishedintheJournalofTourismTribune.InEditorialDepartmentofTourismTribune(ed.),ChineseTourismResearchAnnual2005,SocialScienceAcademicPress(China).10-22.
52.黄金火、吴必虎,2005,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4(1):116~126。
53.马晓龙、吴必虎,2005,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城市规划,29(9):49~54。
54.吴必虎,2005,节事活动的运作原则及模式,中国会展,(3):48~51。
55.吴必虎,2005,商务旅游前景无限。温州日报,发表时间:2005。
56.吴必虎,2005,整合与分化:旅游研究的学术观察,旅游学刊,20(3):5。
57.吴必虎,2005,以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推动力实现西安城市国际化发展目标。西安日报,发表时间:2005。
58.吴必虎,2005,中国节事活动的出路在于“三方”联动。中国经营报,发表时间:2005。
59.吴必虎、黎筱筱,2005,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20(S1):9-15。
60.吴必虎、马晓龙、邓冰,2005,面向实施主体的旅游犯罪危机管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16(1):54~58。
61.吴必虎、苏平、马晓龙,2005,中国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观光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载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主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13~220页。
62.吴必虎、邢珏珏,2005,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旅游学刊,20(4):73~79。
63.吴必虎、余青,2005,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旅游管理,(4):22~24。
64.吴必虎、余青,2005,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中国旅游报,发表时间:2005。
65.余青、吴必虎、廉华、童碧沙、殷平,2005,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人文地理,20(6):56~59。
2004
66.CaiLiping,WuBihuandBaiXiucheng.2004.DestinationImageandLoyalty.TourismReviewInternational,7(3/4):153-162.
67.邓冰、吴必虎、蔡利平,2004,国内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旅游科学,18(1):1~8转57。
68.邓冰、吴必虎、高向平、李轩逸,2004,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比较教育研究,第12期:67~70。
69.邓冰、余曦、吴必虎,2004,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5(6):53~57。
70.李燕琴、吴必虎,2004,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旅游学刊,19(1):82~86。
71.马晓龙、吴必虎,2004,西安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5):95~97。
72.马晓龙、吴必虎、贾媛媛,2004,西安城市旅游产品组合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3(5):77~80。
73.苏平、党宁、吴必虎,2004,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地理研究,23(3):403~410。
74.吴必虎、党宁,2004,中国滑雪旅游市场需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3(6):78~82。
75.吴必虎、党宁、吴冬青,2004,传统商业街区旅游景观整治研究:以安徽屯溪老街为例。规划师,20(11):17~20。
76.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2004,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地理科学,24(6):757~763。
77.吴必虎、黄琢玮、殷柏慧,2004,中国城郊型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研究。载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第37~43页.
78.吴必虎、齐莉娜,2004,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发展,科技与企业,2004年5月号,51~53页。
79.吴必虎、余青,2004,城市节庆活动的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通讯,2004年第1期,第37~40页。
80.吴必虎、张伟,2004,《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析。载张广瑞主编,《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04~315页。
81.杨小兰、吴必虎、刘耕年、张伟,2004,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00~104。
82.殷柏慧、吴必虎,2004,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旅游学刊,19(6):33~37。
83.余青、吴必虎、殷平、童碧沙、廉华,2004,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地理研究,23(6):845~855。
2003
84.吴必虎,2003,我与《旅游学刊》。旅游学刊,18(6):6~7.
85.吴必虎,2003,怎样理解景区特许经营权问题。中国旅游报,发表时间:2003。
86.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2003,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中国园林,19(5):48~50。
87.吴必虎、冯学钢、李咪咪,2003.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的理论与实施。旅游学刊,18(6):40~44。
88.吴必虎、高向平、邓冰.2003,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2(3):326~334。
89.吴必虎、唐子颖,2003,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旅游管理,(4):42~47。(二次转载)
90.吴必虎、唐子颖,2003,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人文地理,18(1):1~5,28。
91.吴必虎、余青,2003,西部旅游发展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问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4卷第7~8页。
92.吴必虎、张伟,2003,《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析,人文地理,18(4):26~31。
93.余青、吴必虎、张伟,2003,近年来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旅游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1期,23~26。(二次转载)
94.余青、吴必虎、张伟,,2003,近年来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人文地理,18(5):80~83,93。
2002
95.戴光全、吴必虎,2002,TPC及DLC理论在旅游产品再开发中的应用:昆明市案例研究。地理科学,22(1):123-128。
96.唐海平、吴必虎,2002,黑龙江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研究。资源科学,24(5):81~87。
97.吴必虎、贾佳,2002,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2):99~102。
98.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2002,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地理研究,21(5):617~626。
99.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2002,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中国旅游年鉴2002。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6。
100.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2002,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旅游学刊,17(5):76~79。
101.吴必虎、余青,2002,2001年我国旅游景区(点)现状。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2002,中国旅游出版社,89~93。
102.张伟、吴必虎,2002,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旅游学刊,17(4):63-68。
2001
103.苏平、吴必虎、朱虹,2001,旅游区引景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16(5):58~61。
104.魏遐、吴必虎,2001,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研究:以1999年国庆假日旅游潮为例,旅游管理,(2):17~21。(二次转载)
105.吴必虎,2001,《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述评。城市规划,(4):21~25。
106.吴必虎,2001,陈传康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地理学报,56(5):622~630。
107.吴必虎,2001,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1(4):354~359。
108.吴必虎,2001,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地理研究,20(1):103~110。
109.吴必虎、蔡利平,2001,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旅游管理,(5):72~77。(二次转载)
110.吴必虎、蔡利平,2001,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旅游学刊,16(4):73~77。
111.吴必虎、李咪咪,2001,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研究,地理学报,56(2):214~222。
112.吴必虎、李咪咪,2001,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研究。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177~186。
113.吴必虎、宋治清,2001,湖北省旅游形象初探:新天下之中,旅游管理,(2):59~62。(二次转载)
114.吴必虎、宋治清,2001,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经济地理,21(4):496~499,512。
115.吴必虎、宋治清,2001,以滨水旅游区建设为中心,推动武汉城市旅游开发进程。学习与实践,2001年增刊《大武汉大旅游大产业:建设华中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笔谈专辑》,22~25。
116.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2001,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旅游学刊,16(1):17~21。
117.吴必虎、王晓、李咪咪,2001,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3):62~68。
118.吴必虎、张伟,2001,2000年中国旅游景区(点)现状。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2001,中国旅游出版社,44~48。
119.吴必虎、张伟,2001,商务旅游的概念及其营销管理策略。高爱民主编,中国商务旅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7月版。7~12。
120.余青、吴必虎,2001,1999年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经济地理,21(增刊):269~273。
121.余青、吴必虎,2001,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人文地理,16(6):40~43。
2000
122.WuBihu,FengRuomei,CaiLipingandMorrison,A.M.2000.TourismGraduateEducationandResearchinChina:ContributionsofGeography.JournalofHospitality&TourismEducation,12(2):6-10.
123.WuBihu,FengRuomei,CaiLipingandMorrison,A.M.2000.TourismGraduateEducationandResearchinChina:ContributionsofGeography.InConnieC.B.MokandAgnesL.DeFranco(ed.)AdvancesinHospitalityandTourismResearch,VolumeV:ProceedingsofFifthAnnualGraduateEducationandGraduateStudentsResearchConfrenceinHospitality&Tourism,57-67.
124.WuBihu,ZhuHong,andXuXiaohuan,2000.TrendsinChina’sdomestictourismdevelopmentattheturnofthecentury.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12(5):296-299.
125.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2000,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地理学报,55(3):294-301。
126.苏平、吴必虎,2000,国外城市旅游规划研究述评,国外城市规划,(3):10-12。
127.魏遐、吴必虎,2000,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研究:以1999年国庆假日旅游潮为例,人文地理,15(6):29~33。
128.吴必虎,2000,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4(1):131-134。
129.吴必虎,2000,区域旅游开发的昂谱(RMP)分析。孙文昌主编,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地质出版社,2000年8月。50-60。
130.吴必虎,2000,提高文化含量与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时间:2000。
131.吴必虎,2000,我国旅游景区(点)的现状。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2000,中国旅游出版社,69~73。
132.吴必虎、冯若梅、张丽。2000,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研究。经济地理,20(3):91~95转128。
133.吴必虎、宋治清,2000,湖北省旅游形象初探:新天下之中,人文地理,15(5):1-4。
134.吴必虎、余青,2000,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民族研究,(4):85-94。
135.杨新军、牛栋、吴必虎,2000,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经济地理,20(4):105-108,117。
主讲课程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课程《城市游憩与旅游规划》
北京大学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课程《旅游经济学》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旅游研究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课程《旅游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人文地理学》
本文关键词: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