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乡村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与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柳沟村为例

发布时间:2019-09-06 07:00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郊县柳沟村的实证研究,得到乡村旅游生态足迹的特点和构成。研究发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节约了部分生态足迹,该村60万游客2011年生态足迹为2266.724chm2,平均0.003778chm2/人,是一种生态足迹较小的旅游方式;占用土地类型比例依次是化石能源地45.37%、可耕地44.79%、水域9.69%、建成地0.15%。从旅游环节来看,食宿、交通、游购娱、废弃物处理比例分别为46.06%、27.25%、22.54%、4.15%。由于本地不具备生产条件或生产优势,食物贸易转移了部分生态足迹,目的地发展旅游业可提高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 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协同研究”(编号:13YJCZH094)
【分类号】:X22;F327;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保利;李永宏;;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2 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3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四海;杨宇明;叶文;田昆;;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2 陈希;李林;;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刘东武;;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秦皇岛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甄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比较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6 徐坡;;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7 程亮;祁红;付蕾;;水上赛事对风景区水域水环境的影响——以黄山太平湖风景区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8 李斌;陈东景;李岫;;基于生态足迹的饭店生态效率计算[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9 马国民;徐淑梅;李圆慧;;帽儿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10 肖建红;于庆东;刘康;陈东景;陈娟;肖江南;;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晋武;张平;祁永安;;甘肃省农业生态功能区承载力估算与拓展[A];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四海;规划环评中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程胜龙;海岸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艾琳;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魏敏;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泰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析与预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恒;国家海洋公园建设与保护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金花;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魏晓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鹤飞;旅游干扰对驼梁云顶草原植被影响的数量化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董丽;泰安市旅游饭店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辉;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湖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董超;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可持续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胡添虹;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足迹时空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关露;基于生态足迹法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王零;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9 吕可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张约翰;西宁市旅游业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海洋;徐中民;;甘肃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2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3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4 蒋依依;王仰麟;彭建;杨磊;张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度量——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5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6 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7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8 刘勇洪;牛铮;徐永明;王长耀;李贵才;;基于MODIS数据设计的中国土地覆盖分类系统与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9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10 程占红;张金屯;吴必虎;牛莉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J];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4 张颖;王万茂;;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年02期

5 柴一新,郭林,祝宁;浅谈生态足迹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情况[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6 王景伟;王海泽;;大庆市生态足迹计量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4期

7 张丽峰;;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9 陈秋计;刘昌华;刘文锴;;煤炭主产区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2006年02期

10 严圣华;;湖北省2002年生态足迹测度[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2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32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