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20:06
【摘要】: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偏重对旅游者单目的地旅游行为的研究,而对旅游者的多目的地空间行为研究较为薄弱,在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方面较为欠缺。对于中国入境旅游来说,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城市旅游现象较为普遍,对这种现象的特征、规律、机制和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目的就是对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旅游者空间行为和入境旅游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在充分认识到城市在入境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城市间联合促销的必要性和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旅游的倾向性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本研究以中国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以入境游客市场调查获取一手分析数据,综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和多目的地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并对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旅游所占比例较高(79.6%),多目的地旅游行为相当普遍。对中国入境游客多目的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网络中共存在46个主要节点,这些节点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在全国也很占优势,旅游网络中每个节点平均与2.96个其他节点具有旅游流联系;(2)旅游空间网络节点程度中心性分异较大,共分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节点数量越少,节点旅游功能越强,地位越高,而节点中介中心性受城市规模和航空条件影响显著,重点口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旅游流的中介和控制能力较强,结构优势较明显;(3)旅游整体网络密度很低,且存着较大不均衡性,旅游网络发育不完全,网络核心节点网络密度较低,边缘节点网络密度接近于0,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数量规模基本相当,空间分布较分散;(4)旅游网络中共存在9个联系紧密的派系,派系成员组合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很小 对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口岸因素对入境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有制约作用;(2)基于口岸因素制约下的中国入境旅游者共有四种典型的多目的地空间行为模式,即同口岸环式、同口岸基营式、异口岸链式、异口岸复合链式,四种模式所占比例各不相同,选择不同口岸城市进行出入境的入境旅游者所占比例高;(3)客源地、停留天数、来华次数、旅游目的、旅行安排方式等5个因素是影响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本文关于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对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进行较为深入研究,丰富了旅游者空间行为和入境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基于旅游流联系的视角,从节点结构、整体网络结构、结构对等性、派系分析等多个层面,定量分析了以城市目的地为网络节点的大尺度旅游空间网络的结构特征,丰富了旅游空间网络研究的内涵和方法论体系。
【图文】:

入境旅游,网络节点,入境旅游者,旅游线路


4.2.1城市目的地节点统计结果通过问卷统计发现,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线路所到过的城市(或自治州)节点有46个(图4一1),分别是:北京、重庆、成都、长沙、长春、承德、大连、迪庆、大理、大同、酒泉、福州、广州、桂林、杭州、黄山、哈尔滨、合肥、济南、九江、昆明、丽江、洛阳、南京、宁波、南通、南宁、青岛、秦皇岛、上海、深划}}、苏州、三亚、沈阳、天津、太原、武汉、无锡、温州、乌鲁木齐、西安、厦门、西双版纳、烟台、珠海、郑州。根据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统计结果,2008年中国接待入境者人次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有49个,这些城市是中国入境旅游主要城市。在这49个城市中,除中山、威海和延边3个城市外,其余46个城市即为本次问卷统计后入境旅游者线路到过的城市。可见,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线路中的城市均为入境旅游主要城市,表明本次对旅游者旅游线路的调查结果较为客观,能够基本反映入境旅游者对目的地城市选择状况

网络结构图,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旅游流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矩阵单元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O。利用netdra*软件,绘制了中国46个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图4一2)。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城市,有箭头指同表明某一个城市与其对应的城市具有旅游流联系。如从节点“北京”有指同节点“大连”的连线,说明调查问卷中北京入境旅游流前往大连旅游的人数超过了6夕、,形成了一定的旅游流规模,,这两个节点具有了旅游流流联结。图4一2的最左侧共有长沙、长春、酒泉等16个孤立点,说明从这16个节点发出或到达这16个节点的旅游流联系量均低于切分值。这16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旅游流联系量规模很小,在旅游网络中处于孤立的地位,而其它30个节点城市均有与其它节点相连。其中处于中心的节点城市间的连线较为密集,如上海、广少日、桂林、北京等城市;而外围的节点城市相应的与其它城市的连线较为稀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芬;;马来西亚入境旅游市场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2 ;旅游业[J];数据;2011年07期

3 史庆滨;;基于“长尾理论”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1年07期

4 朱红兵;高峻;;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研究[J];旅游论坛;2011年04期

5 高飞;;郑州市入境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6 邵隽;;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与社交媒体营销[J];旅游学刊;2011年08期

7 ;旅游业[J];数据;2011年09期

8 苏志平;;南京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旅游业[J];数据;2011年08期

10 唐仲霞;马耀峰;马占杰;;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入境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兴趣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恩祥;;入境旅游者对旅游商品兴趣的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杜军平;信宏业;左敏;;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白凯;;基于认知地图的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黄伟;周玉成;;IP电话在宝钢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松萍;刘宏伟;;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竞争力模型研究[A];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俞容龄;;入境旅游者的积极体验:质的研究角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牛俊杰;王尚义;孟万忠;;关于振兴古都太原旅游业的构想[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必虎;;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问题[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姜静娴;郭英之;叶云霞;;上海会议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初探[A];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志刚;究竟谁慢了?[N];南昌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高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游客首选目的地[N];工人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龚立仁;南非:投入开发新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巴音娜;全市旅游业半年收入过20亿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玫 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第5届目的地管理国际会议在杭州召开[N];中国旅游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彭波;海航 “目的地战略”试水云南[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7 记者 陶健;“世博年”首批入境旅游者抵沪[N];解放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晓梅;亚太旅游协会与世界优秀目的地中心签约合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刘嫔;5月份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10万人次[N];大连日报;2010年

10 商报记者 刘亚力;全力打造“中国会议首选目的地”[N];北京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凯;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玉娟;基于双对数线性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ShogoMlozi;[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康蓉;旅游卫星账户与中国旅游经济测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刘宏盈;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明;中国入境旅游者多目的地空间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翠;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意愿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雪娇;旅游地个性、场所依恋与游客忠诚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雪琴;敦煌高端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肖霞;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崔红红;旅游图文凝视下的目的地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娟;学术会议目的地评价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鲜荣;社会学视角下以目的地为导向的旅游者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红珍;旅游发展与环境效应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劲松;旅游目的地形象解构与传播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0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90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