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6:37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旅游是传承农业精神,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也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城市居民对“乡土情怀”的重要需求。随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会议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问题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农民脱贫进程。如何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张家界乡村旅游展开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建立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和发展支持四个子系统共35项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35项指标及各要素层、系统层的权重,又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得分为77.76%,处于中级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中,乡村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经济和发展支持四个子系统的得分分别为0.7876、0.7359、0.7802和0.7317,均隶属于一般水平,说明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社区参与、游客体验、民族文化利用以及企业管理、政府支持方面还存在问题。针对问题从“强化生态理念,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民族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商品功能,丰富营销模式;调整消费结构,加强产业融合;鼓励社区参与,重视人才研发;加强政府干预,完善保障机制;紧跟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等七个方面提出对策。研究在理论上,运用多学科理论,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研究视野,进一步充实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延;在实践上,通过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的指导作用,对张家界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与张家界同类的旅游地旅游发展也有借鉴作用。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张家界市并未把乡村旅游单独划分,故在获取数据上有一定困难,导致数据不完整;二是由于篇幅与时效性,乡村旅游与共享经济的结合只做了简单介绍,缺少深度研究。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以上不足,侧重于张家界市乡村旅游经济与发展模式上的研究。
【图文】:
(2003)则认为是摆脱城市的疏离感,寻求乡村的踏实感与满足感与求证自生活方式[33]。利益相关者方面:Simpson(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由外来主导的活动,而其利益相关者由政府、社会组织、私人企业和社区组成[34]。参与方面:Ap(1992)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将严重影响乡村旅有或未来的项目的开发和经营[35];Cai(2002)首先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更青睐与乡村社区合作打造品牌[36]。市场营销方面:Roberts(2004)认为源市场进行细分,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是乡村旅游营销的则重点[37]。地理空间方面:Sue(2004)研究表明从客源市场到乡村旅游目的地 50-100km 范围内客最佳体验距离[38]。企业管理方面:Carol 等(2010)罗列了影响旅游企业经诸多影响因素[39]。(二)国内文献综述通过 CNKI 以“乡村旅游”为题的期刊搜索显示,,2005 年以前可检索到刊数位数不多,2005 年为 75 篇,而 2006 年就增加为 247 篇,2007 年达 440随后直到 2017 年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成线性上升趋势(如图 2.说明我国乡村旅业从 2006 年开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且发展迅速。
图 2.2 乡村旅游研究关键词出现频率对比图2012 年以前,乡村旅游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径、动力机制、社区参与等几个方面。发展模式上卢杨(2007)为乡村旅游提出了个体经营、政府投资、旅游独资、“政府+企业+农民”、“企业+农民”五种开发模式[40];何小怡(201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三方面分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在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从理念层、机制层、产品层、目标层四个层次构建贵州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41];陈谨(2011)从经济效益入手,提出基于承包人费者、社会公益和农民自身的四种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模式[42]。发展路径上邱玉华(2012)指出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三条路径[43]。驱动力机制研究上杨军(2006)基于需求供给理论对乡村旅游的驱动力探索[44];周娟、邹统钎、侯军[45-47]则分别从政府和社区居民参与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上张河清(2007)提出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的 5 种收益机[48];代则光(2009)运用博弈论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F327
【图文】:
(2003)则认为是摆脱城市的疏离感,寻求乡村的踏实感与满足感与求证自生活方式[33]。利益相关者方面:Simpson(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由外来主导的活动,而其利益相关者由政府、社会组织、私人企业和社区组成[34]。参与方面:Ap(1992)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将严重影响乡村旅有或未来的项目的开发和经营[35];Cai(2002)首先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更青睐与乡村社区合作打造品牌[36]。市场营销方面:Roberts(2004)认为源市场进行细分,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是乡村旅游营销的则重点[37]。地理空间方面:Sue(2004)研究表明从客源市场到乡村旅游目的地 50-100km 范围内客最佳体验距离[38]。企业管理方面:Carol 等(2010)罗列了影响旅游企业经诸多影响因素[39]。(二)国内文献综述通过 CNKI 以“乡村旅游”为题的期刊搜索显示,,2005 年以前可检索到刊数位数不多,2005 年为 75 篇,而 2006 年就增加为 247 篇,2007 年达 440随后直到 2017 年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成线性上升趋势(如图 2.说明我国乡村旅业从 2006 年开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且发展迅速。
图 2.2 乡村旅游研究关键词出现频率对比图2012 年以前,乡村旅游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径、动力机制、社区参与等几个方面。发展模式上卢杨(2007)为乡村旅游提出了个体经营、政府投资、旅游独资、“政府+企业+农民”、“企业+农民”五种开发模式[40];何小怡(201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三方面分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在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从理念层、机制层、产品层、目标层四个层次构建贵州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41];陈谨(2011)从经济效益入手,提出基于承包人费者、社会公益和农民自身的四种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模式[42]。发展路径上邱玉华(2012)指出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三条路径[43]。驱动力机制研究上杨军(2006)基于需求供给理论对乡村旅游的驱动力探索[44];周娟、邹统钎、侯军[45-47]则分别从政府和社区居民参与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上张河清(2007)提出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的 5 种收益机[48];代则光(2009)运用博弈论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换菊;;乡村旅游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5年34期
2 宁志丹;李海娥;;乡村旅游者乡愁体验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林丹;;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任世国;;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年09期
5 熊哲欣;;湖南西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6 赖晓华;赵淑容;;乡村旅游营销创新探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8期
7 李泓l
本文编号:2611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1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