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论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29 06:06
【摘要】: 界首彩陶是我国一项非常具有传统的特色制陶工艺。界首彩陶本身古朴沉厚,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它的刻划技艺,吸收了当地的剪纸、木版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为题材,非常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彩陶文化业是界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界首历史文化的创建同步。另外,世界范围内对传统遗产的保护更为我们发展彩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06年界首彩陶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手工艺爱好者关注界首彩陶。论文主要以界首彩陶这一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对界首彩陶的工艺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理顺和分析,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界首彩陶兴衰的原因,找出一条传承和保护界首彩陶的合理化道路。 首先,了解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阐述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和市场前景,对界首彩陶传承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提出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其次,对界首彩陶在历代的生产情况和民众对它的认知度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大略的统计,以便我们对界首彩陶的市场开发有个大体的数字概念和总体认识。接下来主要对界首彩陶发展的历史、制作工具、制作工艺进行阐述,主要研究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艺术价值、技术含量及其与我国文学、历史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界首彩陶工艺的价值图标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界首彩陶的艺术特点和工艺价值及发展演变的分析,找到其兴衰的原因,并同时找出开发界首彩陶时所要面临的利弊;最后,根据界首彩陶所面临的传承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利用现代设计观念,从市场营销和现代设计的角度,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法构想。 论文的重点在于,针对界首彩陶的工艺价值和传承现状,结合界首彩陶本身独有的特性和社会背景、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并融入现代设计理论,提出和深化传承和发展界首彩陶的方法和思路。
【图文】:

白陶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一2000年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白陶,人面鱼纹,彩陶盆,赤铁矿粉


人面鱼纹彩陶盆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波;;彩陶艺术品真赝鉴析[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2 包莉筠;;生活符号化的黄河流域彩陶艺术[J];艺术.生活;2007年03期

3 刘国宁;;甘青彩陶文化略论[J];中国市场;2011年31期

4 贾建威;;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及辨伪[J];收藏家;2011年08期

5 李卫民;;神秘瑰丽的四川陶器[J];收藏界;2011年08期

6 蔡澜;;日食八千元 莫惜身外物[J];意林;2011年14期

7 胡桂芬;;试论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法则[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8 瞿军强;;紫砂文化源远流长[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5期

9 薛伟;;试谈我国早期制陶原料中的羼和料[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陶与瓷[J];茶世界;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茜文;;从纹饰角度看界首彩陶与民众生活的审美关联[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博;王怡威;张金陵;;新石器时代夹砂陶器综合处理[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志新;;摇城及其出土的陶器[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4 张平;;新和“龙马纹”陶器及相关问题[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玮;张建民;;汉代手抱鱼陶器座的定名及图像释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秦小丽;;陶器研究方法论——以恢复社会生活为目的的陶器研究方法[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7 王景勇;;涿州汉墓出土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家治;;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9 黄秀纯;;简论北京地区出土的陶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10 李宁;雷友英;;陶器的修复与复原[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本报通讯员 张殿兵;界首彩陶传承千年的“东方之秀”[N];安徽日报;2011年

2 记者 吕晟君 实习生 张馨月;兰州彩陶馆“十一”前向市民开放[N];兰州日报;2011年

3 崔听槐;《邱玉林彩陶艺术集》出版[N];宜兴日报;2008年

4 南京大学 宾娟;试析陶器磨光工艺的功能[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记者 祁万强;民和出土4000年前女性人体造型陶器[N];青海日报;2009年

6 彭小军;民族志中见到的陶器防渗技术[N];中国文物报;2009年

7 记者 史颂光 通讯员 成利军;我省发现汉代三联陶器[N];河南日报;2010年

8 记者 罗光德;尖底陶器麦坪遗留的神秘符号[N];雅安日报;2010年

9 记者 江南;陶器先古文化遗迹中最显著的标志[N];雅安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健;两千多年前加工陶器已有“国标”[N];宝鸡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久慈大介;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王乐;中国境内渤海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朱剑;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刘谦功;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崛起的历史动因与现实意义[D];清华大学;2007年

10 杨占风;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晶晶;论界首彩陶的传承与发展[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吕明明;吐鲁番史前彩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秦;河洛地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初探[D];郑州大学;2011年

4 孙治刚;磨沟式陶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贾耀祺;古代陶器物理属性研究方法初探[D];郑州大学;2012年

6 孙予航;赵宝沟文化陶器分期及渊源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王艳朋;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陶器制作工艺观察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魏璐;榆林地区馆藏汉代彩绘陶器的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陈斌;河宕文化的分期与谱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4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44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