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秦皇岛旅游产业集聚分析与集群化产业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20:51
【摘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的推行集群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秦皇岛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且空间地域分布邻近,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将现有的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持续竞争力是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目前秦皇岛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秦皇岛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集群化产业治理对策。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从概念上做了详细的辨析,从多个理论角度清楚的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解释。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指出本文是在秦皇岛旅游产业集聚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集群化产业治理研究。 其次,从旅游资源、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促进旅游集聚的品牌基础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秦皇岛市旅游产业集聚现状,总结了旅游产业集聚特征。 再次,通过行业集中度、区位熵、E-G集聚指数对秦皇岛市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对影响集聚程度的区位因子进行分析,为集聚调整策略提供入手点。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秦皇岛旅游企业间的交流情况及合作情况进行判断,发现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但有一定的形成基础,需要进行集群化产业治理以提高旅游产业持续竞争力。 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分布、企业管理、政府政策三个角度提出提了秦皇岛市旅游产业集群化治理的对策。
【图文】:

示意图,星级饭店,营业收入,秦皇岛市


图 3-7 秦皇岛市营业收入前 10 名的星级饭店及旅行社空间集聚分布示意图Fig.3-7 The schematic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of top ten revenueof hotels and travel agencies in Qinhuangdao3.7.4 旅游景点呈双带状集聚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磊;;城市化与产业集聚[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2 吕裔良;陈继红;杨冬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3 陈晓瑜;;产业集聚、扩散趋势分析——基于广东省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4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世纪行;2011年08期

5 王君;颜谢霞;;杭州市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6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贺佳;;发展宝鸡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8 张涌;马小丽;;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9 周红;杨晓蕾;孙露卉;;商务服务业创新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2011年24期

10 赵海俊;;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领域探讨[J];商业时代;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吉华 作者单位:省发改委重点办;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不竭源泉[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2 刘旭;产业集聚 资源集约 政策集成[N];经济日报;2005年

3 关大维;培育产业集聚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4 刘久凤 夏斌;高邮:七着联动加快产业集聚[N];扬州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姜华;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地的机理解剖[N];中国黄金报;2005年

6 谢红玲;谁在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N];中国经营报;2005年

7 记者 徐朝晖 李冰峰;婺城区打造信息产业集聚中心[N];金华日报;2008年

8 康仁辉 记者 吴江静;弋阳建信江沿岸最美生态旅游城[N];上饶日报;2008年

9 李智旭、杨净茹;乐亭三岛旅游城列入全省旅游新开工项目[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10 汪玲;新疆温泉县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城[N];中华建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2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蔡萌;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5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6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7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9 吕靖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10 黄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7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57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