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3:44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而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也标志着大运河成为了一张国家的文化名片。由于大运河沿线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运河的文化旅游开发也成为了运河沿线各级政府发展当地旅游,提高当地经济的动力。大运河山东段的文化旅游开发相对于江南、天津还有差距,总体来讲,大运河山东段的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文化旅游开发水平不一、规划不一、管理不一,对于大运河的文化旅游开发各地市基本处于各自开发状态,没有形成联动效应和大的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提升大运河山东段的文化旅游开发水平,如何将大运河山东段丰富且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系统化利用起来,打造出运河品牌文化旅游目的地,是目前大运河山东段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当地旅游局和游客,对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运用国家标准的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大运河山东段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相关理论制定发展战略,针对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对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的开发制定了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是对运河文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等概念的界定,并对本文研究内容涉及到的理论进行了陈述、归纳。第三部分分析了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得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发展战略。第四部分通过结合国内外的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对大运河山东段五地市进行了针对性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第五部分为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制定了总体的思路,设计了文化旅游产品,并且针对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第六部分的结论对于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的进一步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图文】:
图 2-1: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图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提供了演变的理论框架,利用此理论可以分析旅游目的地处于什么生命周期阶段,特征是什么,可以更好的进行规划和管理。2.2.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在搭乘国家战略便车的同时,区域旅游之间的合作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开展宣传促销,,实现互利共赢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然途径。区位旅游合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区位旅游合作的定义、要素、模式方面。首先,区域旅游合作的定义。对于区域旅游合作,薛莹(2001)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或者章程或合同,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
16河济上相对发展缓慢。大运河沿线很多地方都段目前处于大运河未开发河段较多,文化遗对较低,人口密度较大。3.1.2 五地市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德州段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夏津、武城和德州市区。笔者通过调研,开发状态,基本停留在运河生态观光带的建被破坏,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堤防植被已图 3-1:大运河全程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7;F592.7
本文编号:2669808
【图文】:
图 2-1: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图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提供了演变的理论框架,利用此理论可以分析旅游目的地处于什么生命周期阶段,特征是什么,可以更好的进行规划和管理。2.2.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在搭乘国家战略便车的同时,区域旅游之间的合作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开展宣传促销,,实现互利共赢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然途径。区位旅游合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区位旅游合作的定义、要素、模式方面。首先,区域旅游合作的定义。对于区域旅游合作,薛莹(2001)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或者章程或合同,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
16河济上相对发展缓慢。大运河沿线很多地方都段目前处于大运河未开发河段较多,文化遗对较低,人口密度较大。3.1.2 五地市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德州段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夏津、武城和德州市区。笔者通过调研,开发状态,基本停留在运河生态观光带的建被破坏,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堤防植被已图 3-1:大运河全程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7;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伟;仲崇庆;陈慧;;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研究[J];黑河学刊;2015年03期
2 陈菲;韩雪;;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3 王亚辉;吴小伟;;申遗背景下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运河淮安段为例[J];经济论坛;2013年11期
4 牛若铃;骆高远;张玉夔;;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4期
5 李永乐;杜文娟;;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中国名城;2011年10期
6 赵刘;;基于游客体验理论的无锡运河旅游产品研究[J];江苏商论;2010年09期
7 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8 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年02期
9 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狄静;方百寿;;京杭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初探——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寿兰;扬州古运河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69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6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