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3:53
【摘要】: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加剧,旅游驱动机制研究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然而,目前有关旅游驱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视角,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把两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研究更为少见。在旅游系统中,旅游流是联系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子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以入境旅游流扩散为切入点,结合旅游心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沿着旅游活动发生的逻辑顺序,从内驱力、外引力和支持条件等三个方面来剖析旅游流扩散的动因和机制问题,并通过典型区域案例对此模型加以验证,提邮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本研究对于丰富旅游驱动机制研究体系,推进旅游驱动机制量化研究,指导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差异及其演化现象,论文首先对旅游流扩散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围绕旅游流的形成及其扩散这个主题,从概念体系、理论源头、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视角,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加以分层剖析,提出适合本文主题的理论基础,从微观需求视角构建了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模型。研究认为,旅游流是不同于一般地理流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流体,旅游流扩散的动力源来自内驱力、外引力和支持条件。 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阐释和验证了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动力机制:(1)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和项目组调研资料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动机的层次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识别出了内隐性动机的常见类型,量化考核了影响动机的因素以及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效果,验证了动机对旅游流扩散行为的内在驱动作用。 (2)突破现有目的地评价的方法体系,另辟蹊径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典型区域目的地吸引力,通过对比目的地属性与接待量之关联性,验证了“目的地吸引力是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效用感知的函数”的理论假设;通过对旅游者认知及国际互联网、中介商、旅游指南推介的线路产品曝光频率的统计分析,发现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誉度呈现明显正相关,验证了“目的地形象是旅游流扩散的根本外动力”这一理论假设。 (3)从客源地角度,系统分析主要客源国旅华规模与其收入、闲暇与可达性之间的联系,比较典型区域的接待规模与其可达性之间的关系,量化考核了主要客源国的旅华潜力。结果发现,影响主要客源旅华潜力的因素具有离散性,是收入、闲暇和可达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对华联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验证了“在追求效率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表现出了‘物质消费攀高’和‘短、频、快’的新趋势”。 (4)根据离散选择理论,旅游目的地选择是系统分量(目的地属性)和随机分量(旅游者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证研究表明,在系统分量中,旅游交通、服务和设施等促成因素构成了目的地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价格、时间和距离等限制性因素的作用位居次席,而旅游景区、东道主好客性等核心吸引物的作用最小。在随机分量中,“旅华停留时间、旅游动机、旅游花费、职业、旅游伴侣、旅游方式、入境口岸、家庭结构、受到尊重”等旅游者特征影响中转型旅游流西扩的概率。把两种分量结合起来的对应分析表明,“O-D之间的区位条件、旅游者动机、旅游方式、航线布局”等因素显著影响入境口岸选择;用“三力”模型考核旅游流对桂林、西安、昆明等选择概率,发现在目的地选择中旅游者受到的推力、拉力和阻力本身就具有方向性,而且三力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文章最后以西部为例提出了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研究认为,随着新兴目的地的不断涌现,国际航空口岸和航线的增加,以及“短、频、快”的需求趋势,我国入境旅游流扩散模式由初期的水平扩散为主,逐渐转向垂直扩散。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强化目的地综合吸引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突出目的地特色形象之外,还需改善目的地的可达性,开辟洲际直通航线,强化自身的口岸功能。 本文从需求视角系统分析入境旅游流扩散机制,突破了长期以来基于供给视角的旅游驱动机制研究范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并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实现多学科理论集成,构建了入境旅游流扩散驱动机制分析框架,认为在“内驱力、外引力和中介力”综合影响下的目的地选择过程,是旅游流扩散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而且“三力”模式是对已有“推-拉”模式的拓展和完善; (2)构建了一个包含“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偏好”的内驱力结构模型,厘清了旅游活动内驱力的结构层次,认为旅游者偏好的多样性是旅游流扩散的直接主观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旅游者视角剖析目的地引力构成要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目的地吸引力评价手段; (3)视“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口岸为西部的“二手客源地”,以在此采集的西扩“意愿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中转型旅游流西扩的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系统分析了“东客西移”的约束因素,可谓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 此外,本文在观点上也有一些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杜彦荣;吴风宁;;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理论研究动态和方向[J];经营与管理;2011年06期

3 高静;;目的地营销研究中几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J];旅游学刊;2009年04期

4 刘宏盈;苗芳;马耀峰;;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促进作用实证分析——以旅沪流向陕西转移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5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0年09期

6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0年10期

7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0年12期

8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0年07期

9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0年11期

10 何苇;;会议目的地——拉萨[J];中国会展;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雨;廖琴;;近10年以来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流及其变动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洁;;入境旅游流变化的惯性与风险规避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恩祥;;入境旅游流AQ的流动规律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卞显红;余芳;安锺洙;翁碧云;秦萍;金霞;;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入境旅游流流动时空演变趋势与特征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刘宏盈;马耀峰;张娟;;三大旅游圈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发展态势分析——以流向陕西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杜军平;信宏业;左敏;;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佑印;马耀峰;;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时空转移规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伟;周玉成;;IP电话在宝钢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松萍;刘宏伟;;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竞争力模型研究[A];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振亭;马耀峰;李君轶;刘宏盈;;基于功能分析的我国入境旅游流区域差异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谢维贤;黄山旅游景气指数日益攀升[N];江南游报;2009年

2 王赵洵 海南记者站 王健生;把海南建成全国人民度假村世界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吕志勇;升华“目的地”的璀璨魅力[N];乐山日报;2009年

4 环球旅讯 梁淑芬;景域集团:打通目的地产业链[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通讯员 唐磊 吕文涛 李视利 YMG记者 刘新国;莱山打造旅游度假目的地[N];烟台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妍;是何催生了最大出口目的地国?[N];国际商报;2010年

7 商讯;东盟成为中企走出去主要目的地[N];国际商报;2010年

8 记者 吴景彦;高端游客年末“扫货”转向欧洲[N];北京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莉;西南旅游人气上涨30%[N];中国商报;2010年

10 驻上海记者 丁宁;瞄准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五个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闻;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宏盈;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ShogoMlozi;[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黄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如清;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张博;中国三大旅游区向秦入境旅游流转移规律及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沛;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颖;泛西安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艳茹;基于分形视角的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颖;上海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转移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珂珂;中国入境旅游流网与空间场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8 杜彦荣;中国沿海省市入境旅游流市场结构及转移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李京晶;我国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扩散与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翠;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意愿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7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77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