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07:12
【摘要】:江苏盐城海涂面积全国最大,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具备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和前景。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具有独特的魅力,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宽阔的米草草原以及秋天里令人惊叹的由盐篙铺就的“红地毯”、茂密的海岸森林、世界罕见的海中沙洲,并建有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禽异兽,是开展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在盐城沿海吹起了发展和开发的角号,发展海滨旅游业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但目前湿地范围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科学开发与规划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该文在论述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旅游概念、盐城湿地概况及开展生态旅游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生态旅游的本质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对国内外生态旅游以及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特点进行阐述,广义上阐明开展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意义。第二章针对盐城海滨湿地的地理区位、面积、气候、不同区段自然地理环境等情况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进行阐述,并对盐城海滨湿地开展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第三章在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并找出其存在的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缺少特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不强、环保宣传不力等问题。第四章则针对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旅游开发对盐城海滨湿地的影响分析入手,提出包括旅游景区开发、旅游交通开发、旅游饭店开发、旅游餐饮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娱乐开发、绿色能源与清洁生产、生态旅游者与生态居民开发等八个可持续开发策略,并根据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策略对盐城开发海滨湿生态旅游提出具体的建议。第五章结论,指出在不断创新和调整开发信念、管理模式、经营方法等基础上,盐城有望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名副其实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胜地。
【图文】:

位置简图,盐城


第二章盐城海滨湿地概况及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盐城的海滨湿地地域辽阔,地势平坦,动植物种类繁多,,特别是拥有丹顶鹤和糜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的岸外沙洲。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具有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资源实体体量大,物种珍稀、奇特,景致优美,有很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第一节盐城海滨湿地概况一、地理区位盐城市地处江淮平原东部,辽阔的黄海之滨,东经119“27‘一120“54‘,北纬32“34‘一34“24‘之间(图2一1),东临黄海,与南通、泰州、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市相邻。

行政区划图,盐城市,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盐城海滨湿地概况及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盐城的海滨湿地地域辽阔,地势平坦,动植物种类繁多,特别是拥有丹顶鹤和糜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的岸外沙洲。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具有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资源实体体量大,物种珍稀、奇特,景致优美,有很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第一节盐城海滨湿地概况一、地理区位盐城市地处江淮平原东部,辽阔的黄海之滨,东经119“27‘一120“54‘,北纬32“34‘一34“24‘之间(图2一1),东临黄海,与南通、泰州、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市相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橙澄;;应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J];中外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2 李虹;;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年17期

3 杨妮;李小明;问建军;樊雅琴;王顶峰;张昌贵;张红娟;;安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4 刘宜晋;;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调整初探——以蔡阳村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大舞台;2011年07期

5 李伯兴;;关于开发红水河生态旅游资源的思考[J];管理学刊;2011年04期

6 冯艳滨;李鑫;;大山包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人鹤共生模式演化分析[J];旅游研究;2011年02期

7 徐胜兰;陈洪德;;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8 严贤春;刘晓琴;陈瑶;胥晓;贾文君;;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9 崔世海;;“6521”工程打造“华北明珠”[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19期

10 赖启航;;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宪友;;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耿筱青;陈蓉;;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以称多县为例[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王天辉;;民族文化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的芳草地——扁担山基本情况调查及开发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牛亚菲;陈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韩也良;;论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6 董观志;陈烈;;深圳海滨旅游城市发展战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于立新;孙根年;孙建平;;论森林公园的深层生态旅游开发[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郑耀星;林绍华;;论生态城市的生态旅游开发[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高谦;;武汉城市生态旅游开发浅议[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蕾蕾;;海滨形象的社会建构与深圳海滨旅游发展的思考[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安丽邋赵冬梅;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通讯员 吕宣强;全省最大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落户宁陕[N];安康日报;2009年

3 通讯员 刘正义;康县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步伐[N];陇南日报;2009年

4 孔祥阜 张向东 丰凯;吴村镇加快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步伐[N];济宁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张俊辉;白石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落户汉川马口[N];孝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丽华 通讯员 胡贵军;吴登昌考察佛坪生态旅游开发[N];陕西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秀娟;海滨旅游进入“黄金季”[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8 刘秀青;东武匠村依托生态旅游开发拓宽百姓致富路[N];太行日报;2010年

9 罗田县县长 肖燕梅;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0年

10 袁贵昌;沐川生态旅游开发提速[N];乐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进辉;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彭蝶飞;南岳衡山生态旅游构建及其运筹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黄茂祝;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王];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石金莲;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2 林宝民;厦门海滨生态旅游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通;竞合格局中的沙雅胡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春萍;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辉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慧欣;可持续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6 包杉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王玉杰;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耿宝江;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房艳刚;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彭晓东;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8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