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2:37
【摘要】:随着西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安市城市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2009年西安市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周边地区休闲度假功能需求日趋强烈,伴随着这种强烈的需求,西安市郊区游憩地发展迅速,西安市环城游憩带也日趋成型,但是在红火的农家乐、度假村背后却有着较多的隐患,对于环城游憩带内旅游地的布局调整也是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笔者试图在对环城游憩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现状空间分析、总结提炼,提出对其空间优化结构和具体发展策略。 在这一论文研究主线中,针对大城市近郊游憩地的理论分析是论文的开始,结合对西安发展的具体情况,论文提出了环绕西安中心区的三个游憩圈层,并具体对其范围进行了划分,接下来对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旅游市场发展、旅游资源分布等基础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基础部分。针对西安市环城游憩带内旅游地布局现状的分析,笔者通过分布根据空间距离和行政区划两个要素对现状调查的旅游地进行分析,得出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人工娱乐四类旅游地在空间距离上分布的圈层性和集聚性,以及不同行政区内不同类别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并这些进行了特征总结和分析。 在对理论分析、现实基础分析和现状特征总结基础上,论文在最后探讨了对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构思和重点发展策略,这是在明确目标、原则和对发展格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环城游憩带内的旅游地空间布局概括为“两轴、两廊、三圈、多板块”的结构系统,针对这一网络结构提出具体的发展构想,将本文对于环城游憩带的分析引向实践。
【图文】:

西安,印象,旅游发展,《雅典宪章》


品也应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方向,不的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西安作为全球四大古都之一,是的优势产业,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市也日益收到威胁。在旅游产品不断更资源型、观光类为主,尽管依靠着得较强的生命力,但是产品更新的压力的研究,希望能从对西安市环城游憩口,,对这一区域乃至西安的旅游发展(3)寻求旅游发展与完善城市功自《雅典宪章》制定数十年以来四大功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休闲似

示意图,配置模式,模式,示意图


;研究区域内的大城市中心区直接有人烟稀生产地域,可以保证各种类型游憩地的配置B 罗多曼模式对于城市之间的空间在地域利保护区、社会服务与交通道路、永久性住宅然牧场、森林工业和康乐公园、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域在研究区内各个城市之间汇合为一式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日益复杂,根据地域利用了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和资源指图 2-3 B.B 罗多曼模式中游憩地的配置模式示意图源: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带的配置[J].旅游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笑明,李同升;区域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淑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研究[J];城市问题;2006年01期

3 乔海燕;;环城游憩带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透视[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黄丽娟;;昆明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探讨[J];消费导刊;2008年02期

5 娄娜;;环城游憩带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8期

6 刘丽华;刘永涓;;福州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许译文;卿前龙;徐小波;;环城游憩带空间配置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07期

8 向富华;;贵阳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和开发思路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冯晓华;虞静峰;梁坤;;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10 胡浩;南颖;刘继生;;延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理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陈咏梅;连小平;;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旅游地评价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蕾蕾;;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元科学分析[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4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俞益武;孙治;;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吴必虎;苏平;马晓龙;;中国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观光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晓倩;;风景旅游地科学发展探究——风景旅游地开发时序择优模型构建[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坚诚;;关于旅游地“顾客满意”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郑培昕;肖江南;;旅游规划图件的编制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0 李江敏;;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演变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文 张敏 张一恒;加快环城游憩带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谭举先 通讯员 曾凡刚;巴东着力打造城市名片[N];恩施日报;2011年

3 蔡伟杰 竺志军 钱树伟;宁波江北区全力打造 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N];江南游报;2011年

4 实习记者 丁影;涪城区乡村旅游环城游憩带初步形成[N];绵阳日报;2008年

5 王小萍;郑州:民俗游搅热春节黄金周[N];河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汪辉 张冯焱 王一博;现代服务业 大手笔绘就新蓝图[N];郑州日报;2006年

7 记者 成燕;精心烹制“旅游大餐”[N];郑州日报;2007年

8 郝小斐邋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施维;李朝民;乡村旅游———从观光农业走向乡村建设[N];农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成燕;“五一”小长假 266万人游郑州[N];郑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张立明;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艺;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岳军;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乔晶;临汾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帆;重庆都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策划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玲玲;城市化背景下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俊纳;城乡统筹背景下长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芬芬;焦作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康宁;济宁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郑文;城镇化与环城游憩带互动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10 赖志颖;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环城游憩带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9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89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