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07 00:29
【摘要】: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决定将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与以往的遗产相比,文化景观遗产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照。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38项,文化景观遗产类别数目却仅占2项(庐山,1996年;五台山,2009年)。而庐山、五台山景区在申遗过程中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报,却被尴尬的认定为“文化景观遗产”。这一系列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和研究程度明显不足。鉴于此,笔者以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为典型案例,以多种学科理论综合运用为基础,在世界遗产视野下解读庐山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世界意义,以期为我国同类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同时,也为庐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对策。 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论,主要对“地理学科中的文化景观概念”、“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旅游开发”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二、宏观分析,以分析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标准为基础,以全球性视角对每一类文化景观遗产的分布与特征进行总结,形成对此类遗产较为全面的认识。三、实证分析,笔者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清末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六个阶段的时间顺序对庐山文化景观的演替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国内外游客角度”、“中方申报专家角度”、“世界遗产专家角度”了解各方对于庐山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不足之处,从而在世界遗产视野下解读庐山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世界独特意义。四、结论,主要阐述了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在旅游方面的指导意义。在文化景观遗产申报方面,我国首先应正确掌握申报遗产的类型;其次,在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文本编写过程中,对于“遗产景观的演替性和持续性特征”、“类似遗产的对比分析”、“遗产保护和融合”三个方面应进行重点阐述。对于庐山旅游发展而言,应在“遗产旅游产品”、“市场营销”、“遗产解说系统”、“遗产保护”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图文】:

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王国,园林


和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它首先是一种产物;同时文化景观的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联系在一起,它又是一个过程”1。例如,蒙古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遗址(Orkhon Valley Cultural Landscape,2004)清楚地反映了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社会与管理和宗教中心的共生关联性,并且展现出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现今这片草原上仍有蒙古国的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生活;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The 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s Cordilleras,1995),依山坡地形种植的,其种植知识代代相传,该地区的生产方式一直还延续至今。当地人利用环境、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将来还将继续延续。

百度,梯田,菲律宾,水稻


和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它首先是一种产物;同时文化景观的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联系在一起,它又是一个过程”1。例如,蒙古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遗址(Orkhon Valley Cultural Landscape,2004)清楚地反映了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社会与管理和宗教中心的共生关联性,并且展现出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现今这片草原上仍有蒙古国的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生活;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The Rice Terraces of the Philippines Cordilleras,1995),依山坡地形种植的,其种植知识代代相传,该地区的生产方式一直还延续至今。当地人利用环境、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将来还将继续延续。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127;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丹;基于世界遗产评价标准分析的景观设计原则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2 凌伯雄;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700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00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