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汉画像石之《拜谒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8:38
【摘要】:汉画像遗存丰富,风格稚拙,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不仅表现自战国以来灵魂升天的思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作为汉代墓室画像中重要题材的《拜谒图》,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又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作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战国以来拜谒礼广泛出现在各种绘画体裁中,如漆画、帛画、青铜画像、画像石以及墓室壁画,特别是在汉代画像石中,不论是描绘现实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孝子故事还是神话传说中皆有拜谒礼仪的出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拜谒活动场面。本文利用搜集到的图像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各地出土的《拜谒图》进行分析、研究,以解读图像呈现的汉代风尚。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汉画像石《拜谒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它的产生不仅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忠孝思想的产物,更是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拜谒图》进行图像分析,了解墓室和祠堂中众多的《拜谒图》可能是墓主生前荣耀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后人们为了表现其孝心和让墓主能够享受到在生前没有拥有过的生活而刻画的,体现了汉代孝道思想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并将图像放到汉代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还原,力图揭示汉代人的礼仪和思想,再总结出《拜谒图》所体现的汉代拜谒方式以及构图特征,最后对《拜谒图》中的人物造型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拜谒图》反映的汉代思想及其对汉代民众的教化作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中《拜谒图》的对比研究,分析同一背景下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拜谒图》在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孝子故事、神话传说以及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中都有描绘,反映出汉代时期对于社交礼仪的重视,通过对《拜谒图》图像内容、构图以及造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礼仪的背后又深藏着汉代社会的思想、习俗和严格的等级观念,成为统治阶级教化百姓的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9.42
【图文】:

马王堆,帛画,湖南省,博物馆


mmm邋_逡逑图1-01战国楚漆奁画逦图1-02西汉马王堆1号墓帛画逡逑87.邋4x5.邋2厘米逦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邋7厘米逡逑湖北省博物馆藏逦湖南省博物馆藏逡逑暴逡逑图1-03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壶身纹饰逦图1_04战国铜1纹饰逡逑3.经济的发展和墓葬制度的变化逡逑汉初的“无为而治”使汉代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逡逑期,社会繁荣,百姓富足,再加上“忠孝观”的刺激,为厚葬的风气提供了前提逡逑条件。再加上阴阳五行、谶纬迷信以及神仙方术等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盛行,使逡逑得鬼神崇拜和灵魂不灭的思想大为流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希望死后依逡逑然能够享用生前的物品与权力,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享受到的东西,希望在另逡逑11逡逑

武氏祠,后壁,山东,楼阁


有一描绘车骑出行题材中拜谒活动的场景(图2-03),此车马队伍中前有持笏者逡逑躬迎,后有持笏者恭送应是一幅完整的出行图,出行队伍依次为两导骑,一轺车,逡逑两步卒,一轺车,两骑吏,再一轺车。其中第一辆车题记“门下功曹”,第二辆逡逑车题记“此丞相车”,第三辆车题记已涣散不清。此出行图应是武荣担任功曹时逡逑随丞相出行的队伍。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位于祠堂壁面较高位置的拜谒场景,表逡逑现的是祠主生前的官宦经历。逡逑再来看武梁祠的后壁,一条纹饰将整个后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分中间逡逑是一幅《楼阁拜谒图》(图2-04),二楼女主人端坐,一楼的男主人正在接受子逡逑孙的跪拜,楼阁左右两侧又分为上下两部分,左侧上部分为拜谒场景,右侧上部逡逑分为庖厨图,下层的车马出行似一连环画,右侧的车马队伍朝着楼阁行驶,抵达逡逑后停在树下进入楼阁拜谒祠主,最后再乘坐马车离开。我们可以发现,位于中间逡逑位置的《楼阁拜谒图》与两侧的庖厨、车马出行等并没有分界线,都是服务于《楼逡逑阁拜谒图》,可见这种位于楼阁拜谒之下的出行队伍是为了表现祠主从地下墓室逡逑乘坐马车前来祠堂接受子孙的拜谒。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建军;;临沂汉画像石上的《胡汉战争图》[J];东方收藏;2019年21期

2 徐星媛;尹钊;戴雪峰;;从汉画像石中品汉代建筑之美[J];东方收藏;2019年23期

3 付冰冰;;徐州汉画像艺术文脉的服饰文化承传研究[J];淮海文汇;2017年03期

4 朱芳;;汉画像石之叙事美[J];戏剧之家;2019年11期

5 胡亚兵;;构建河南汉画像石图像资源数据库研究[J];河南科技;2019年02期

6 张红江;曹家昌;;汉画像石中骆驼形象图式浅析[J];美术大观;2019年04期

7 贺优;;安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8 ;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J];江苏教育;2019年35期

9 高疏寒;;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之美[J];北极光;2019年09期

10 曾繁仁;;汉画像:中国传统“生命”艺术的诞生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汉画像石中女性图像研究[A];十院校美术考古研究文集[C];2013年

2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建;;汉画像石中动物形像的文化涵义[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解华英;傅吉峰;;浅谈嘉祥县出土孔子、老子、晏子同在的汉画像石[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爱国;;山东汉画像石上孔门弟子图的启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婉尧;;浅论楚辞文化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芳;汉画像:艺术设计的民族之魂[N];中国文化报;2019年

2 河南博物院 王莉娜;汉画像石(砖)与汉代的社会生活[N];贵州民族报;2019年

3 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彭林 整理;关于汉画像石(砖)的五个问题[N];贵州民族报;2019年

4 郝莎莎;严肃而不失趣味[N];中华读书报;2017年

5 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 朱存明;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征[N];美术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蔡树农;汉画像石——敦煌前的敦煌[N];美术报;2017年

7 王云峰;从汉画像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来龙去脉[N];辽宁日报;2017年

8 马岚;汉画像石艺术的现实性与浪漫性[N];中国文物报;2016年

9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10 刘敏;别样历史的挖掘与书写[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志君;汉画像石中的游猎图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8年

2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毛娜;汉画西王母图像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唐建;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李亚利;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图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一欣;汉画像中“孝”文化图式艺术的创新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2 徐芬;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窗类型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晓威;汉画像石之《拜谒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4 董鹏娟;汉画像石与楚辞的对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李晴;汉画像石造型风格在动画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6 胡艺潇;徐州汉画像石神兽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李雅琦;汉代画像石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与创新[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8 封琳;陕西绥德汉画像石馆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9 李进;陕北、晋西地区汉画像石中的民间信仰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0 石园园;淮北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14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14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