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1895-1937年)

发布时间:2020-06-19 11:46
【摘要】:度假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中国近代以避暑为特征的度假旅游曾繁盛一时,但学术界对此重要现象关注较少,更缺乏全面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多方收集的研究资料,以近代中国避暑度假(1895—1937)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的历史背景,沿着避暑者结构及规模变化,避暑地性质变迁两条主线开展研究,以期全面勾勒近代避暑度假的概貌,揭示其发展演化规律,分析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 本文主体研究部分厘为五章:前两章以时间为序,以避暑者为体,分析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的变迁历程。其中第一章以在华西人为主体,探讨近代中国避暑度假产生的背景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近代中国避暑度假初兴历程。第二章首先考察近代华人避暑度假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揭示避暑者结构变动对近代避暑度假发展的影响,并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避暑度假走向繁荣的具体特征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重点分析基于避暑地性质变迁所引发的三种开发与管理模式对近代避暑度假发展的不同影响。第四章全面考察近代避暑地对避暑者所承担的多种功能。第五章就近代避暑度假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首先采用量化分析方法,评估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消费的个体水平与总体规模,考察其对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勃兴、近代避暑地城市化所起的促进作用及由此所带来的城市化问题。在社会文化效应方面,通过对避暑地复杂的主客关系剖析,构建了近代避暑地主客关系发展模型,并在此模型框架下探讨近代避暑地的文化特征。 本文研究显示:近代中国以避暑为特征的度假旅游肇始于在华西人,在华西人-直是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最稳定的主体之一。西风东渐,民国以后,华人避暑者的加入是近代避暑度假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最主要动力。抗战爆发之前,近代中国避暑旅游发展到繁盛阶段:避暑相关出版物大量出现,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避暑地体系不断扩展与壮大,避暑度假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因避暑地性质的变迁,近代避暑地主要有三种开发与管理模式:西人类租界模式、华人自治组织模式与政府管理模式,上述不同模式与近代避暑地发展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避暑地逐渐发展成为集疗养度假中心、时尚休闲中心、观光游览中心及社交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度假区,满足了避暑者多层次的需要。在主要避暑地,较大规模的避暑度假消费,促进了近代旅游业的勃兴与避暑地的城市化进程。避暑地主客交往关系复杂,历经对抗阶段、仆从阶段、维权阶段、管理与合作阶段,使避暑地呈现出旅游移民社区文化特征:西方文化侵入并占主导地位,民族文化复兴趋势及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国避暑度假发展的整体特征,探讨度假旅游发展的规律,为当前中国旅游业从观光到度假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变化图,通车里程,英国铁路,单位


100001848年1858年1870年1886年图1一 11848年至1886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变化图(单位:英里)资料来源:〔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商务印}弓馆,1986年,237页D[法}罗贝尔·朗卡尔著,陈立春、朱邦造译:《旅游和旅行社会学》,商务印书馆,9页 Jameswalvin:LeisureandSoeiety1830一1950.Longman,1978,p6陆伟芳:《英国海滨休闲城市崛起的历史条件》

性别结构,公共租界,月薪,领事裁判权


巍巍巍团图1一 21870一1910年公共租界成年外侨性别结构图资料来源:徐雪绮等泽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92一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9、74、145页女性与儿童的增多,使家庭成为越来越多西侨生活的中心之一,休闲与娱乐更多的呈现出家庭特征,携妻掣子漫步公园或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短期抛开工作与家人享受假日生活成为许多西侨的幸福追求。二、收入分析在华西人在中国属于特权阶层,不仅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保护,在收入上也遥遥高于中国的普通水平。据《上海租界志》一记载,1917年法租界公董局部分雇员的月薪高的离谱,小小打字员月薪也达到90元至110元不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乙;;租界,从居留地到城市[J];档案春秋;2008年10期

2 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3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4 陈朝晖;陈蕴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J];民国档案;2006年04期

5 陆伟芳;英国近代海滨休闲城市初探[J];世界历史;2001年06期

6 柴松霞;;略论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内地游历的执照制度[J];时代法学;2007年04期

7 刘少虎;朱启钤开发北戴河海滨旅游景区的原因及启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梅毅;;试析中国旅游的历时性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龚志强;江小蓉;;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及其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10 龚志强;刘正刚;江小蓉;;楔入与融合:1895~1937年庐山社会的历史演进[J];开发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专;陈光甫与中国近代旅游业[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祝顺保;庐山旅游近代化研究(1895—1949)[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峥峥;莫干山避暑地发展历史与建设活动研究(1896-1937)[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灿;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2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2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