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测评的河北省区域旅游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F205;F224
【图文】:
北省区域旅游系统的双核心城市,第Ⅱ类城市作为节点城市,第Ⅲ城市作为网络城市,将城市间交通线路视为连接,构建合理的河北省区域旅游系统双扇形空间格局,如图5-2所示。其中,双核心城市包括石家庄和唐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冰;;传统报业的生态位解析与出路[J];新经济杂志;2011年09期
2 王聿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优势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3 毛江贤;;区域旅游投资中的制度和机制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4期
4 谢瑾;张荣红;郭文瑞;;“生态位法则”视角下的珠宝企业品牌差异化竞争策略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9期
5 陈耀;;白沙旅游怎么“搞”?[J];今日海南;2011年07期
6 马楠;张爱平;赵恒德;周凤杰;;环渤海旅游中心城市等级结构体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7 邢铭;刘继生;;面向区域的“三位一体”旅游开发战略——以抚顺市旅游发展战略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8 邝小军;张尊英;;湖南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群落生态学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4期
9 路小静;;打造旅游强国 建构和谐旅游——评熊元斌教授新著《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J];珞珈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10 庞萌萌;;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振之;张冠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全域度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2 宁奉菊;;关于旅游企业集群与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思考[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李陇堂;;宁夏“两沙一河”带区域旅游开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永文;;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框架介绍[A];纪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李书剑;;上海都市旅游对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作用及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陈广万;;区域差异与旅游资源互补是发展大区域旅游的核心——兼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和粤东旅游区域的形成[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8 李雪铭;邵学文;;自然环境和旅游经济相结合发展江苏区域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9 徐文光;;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打造运动休闲之城[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毛金风;杨莉;石玉;;消费者视角下区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少波;找准自己的“生态位”[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蓝澜;关注企业“生态位”现象[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高凤林;找准发展“生态位”[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雁山区委督查办主任 王崔荣;桂林领跑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考[N];桂林日报;2009年
5 李庆华;选准生态位 建好根据地[N];经理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广西记者 邝伟楠;全球旅游业持续复苏 中国带动区域旅游经济[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实习记者 张明 通讯员 张茵;共推区域旅游一体化与国际化[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中国旅游研究院 戴斌;区域旅游: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审视[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王林娜 驻河北记者 李勇;保定打造区域旅游中心[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杨万宁;冀州倾力建设区域旅游文化中心[N];衡水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孙洪昌;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构、评价与二次创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林静;新疆阜康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梭梭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王博涛;组织信息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恢复模式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吴鹏举;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峰;成德绵区域旅游竞合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杨国玺;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机制与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秀宝;区域旅游整合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4 张秋娟;河北省区域旅游文化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廖涛;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沈晓静;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俊;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业分工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祁洪玲;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孔邦杰;基于GIS的区域旅游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柏文;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为例[D];云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37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3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