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獐牙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8:03
【摘要】: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目前,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按时间顺序分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其中,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獐牙的现象。潍坊前埠下后李文化遗址已经发现獐的遗骸,但无獐牙出土。通过对发掘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各文化出土獐牙数量呈现出一定规律:北辛文化时期开始出土獐牙,且均出土于地层、灰坑中,多有加工痕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獐牙数量陡增,地层、灰坑中仍有出土,墓葬中也有发现,且数量远远超过了地层、灰坑中出土数量;龙山文化时期继续有獐牙出土,墓葬、地层内均有出土,但其数量相较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明显下降。此外,邳县大墩子、邳县刘林、山东王因等遗址出土有獐牙勾形器。獐牙用途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最直接、重要的应是从猜牙的加工使用痕迹入手。加工痕迹多集中于刃部、尖端、根部。刃部磨制锋利,可以用于切、割;尖端细长,磨制痕迹明显,可用于勾、切;根部刻有凹槽,多是獐牙勾形器上的配件。通过对加工痕迹的整理,可以判定獐牙应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工具。另一方面,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墓葬出土大量獐牙,部分有明显加工痕迹,部分呈自然状态,如西夏侯遗址出土7枚猜牙仍带有小块牙床骨,这说明獐牙可能开始成为随葬品中一种象征性、代表性的遗物,成为一种随葬习俗,但其工具的功能仍是存在的。獐牙勾形器应是用于战争或狩猎的工具。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出土獐牙遗址主要集中于鲁中南区、鲁东南区、苏北区、潍河流域等,胶东半岛、鲁西北区、鲁豫皖区也有少量遗址出土。从时间上分析,新石器时代早期獐并未出现在海岱地区,从中期开始出现,晚期发现数量最多,末期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与獐的生活习性有关,猜是喜暖性动物,多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沼泽、湿地,多近水域。其次。不同文化时期,渔猎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比重也不同。通过对出土动物种类鉴定,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较大比重,是先民们的重要肉食来源。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十分发达,饲养家畜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多,成先民们的主要肉食来源。此时,渔猎经济成为一种肉食的补充方式。最后,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有差异,先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同。如胶东半岛地区,发现较多的贝丘遗址,生活于此先民多捕食海洋中的鱼类、贝类。综合出土獐牙地理位置、加工痕迹以及与其同时出土的遗物,对獐牙用途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对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先民的社会生产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群;;山东古村镇:海岱之风 传世乡情[J];山东画报;2016年17期

2 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聚落结构的演变[J];东方考古;2016年00期

3 周潇;;论“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J];东方论坛;2010年01期

4 刘家忠;;王驭超和他的《海岱史略》[J];兰台世界;2010年08期

5 宣兆琦;;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远古居民[J];管子学刊;2010年02期

6 王清刚;;简论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之交海岱地区文化因素的南下[J];东南文化;2017年03期

7 毕经纬;;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J];考古学报;2012年04期

8 张悦,吴良镛;先秦时期海岱地区人居环境的形态及其营建研究[J];新建筑;2003年03期

9 郑树平;“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述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Z1期

10 郝导华;;海岱文化及其发展趋势[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佟佩华;;海岱地区原始农业初探[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靳桂云;;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廖灿辉;;“台湾布袋戏王”黄海岱[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19期[C];2012年

4 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提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梁士奎[A];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光明 张晓;灿烂海岱古文字 彰显齐鲁文化辉煌[N];中国文物报;2018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沈良斌;昆钢扶贫海岱结“金果”[N];曲靖日报;2019年

3 杨惠东;海岱气象[N];中国艺术报;2018年

4 记者 王菲 通讯员 钟文杰;定海岱山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县(区)[N];舟山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浮云连海岱 文化越千年[N];光明日报;2017年

6 记者 张燕青;金融扶贫三方合作助力海岱村脱贫[N];包头日报;2017年

7 朱艳;海岱廊道的历史变迁[N];青岛日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徐锦庚;海岱交融 和而不同[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佳霖;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N];中国文化报;2018年

10 孙敬明;海岱一脉 连通江淮[N];中国文物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毕经纬;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慧冬;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贝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吴伟华;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玉娇;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獐牙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2 高芮;海岱地区史前社会与早期文明进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3 原海兵;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口颊含球”行为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凡;海岱地区史前玉器初探[D];山东大学;2016年

5 赵光国;海岱地区史前合葬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忠保;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陶礼器试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田庄;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



本文编号:2739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39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