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莫高窟北周故事画中人物服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05:36
【摘要】: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的故事画中有着丰富的人物服饰图像,是研究北周时期敦煌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服饰状态的重要资料。笔者选取莫高窟北周故事画中的人物服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莫高窟北周时期有故事画的7个洞窟里16幅故事画中近千个人物的服饰进行了认真地考察和分析比较,把各个人物按照其不同的身份分类,分别统计归纳出各种身份地位的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服饰状态。然后不计故事情节,只以服饰的款式种类进行分类比对,归纳出8种发髻、8种首服,以及4款被穿用次数最多的高频服饰,分析了其款式特点、搭配方式及穿用人群和场合。 然后,笔者进一步分析和考证了每种类别服饰的款式结构,搭配方式以及名称。它们分别是:发髻类:N1或髫N1、丸髻、飞髻、惊鹄髻或惊鹤髻、鬃角、被发或披发。冠类:通天金博山冠、远游冠、笼冠、白纱帽。帽类:合欢帽、恰、莲叶帽或卷荷帽、兜鍪。服饰类:埓褶、上褶下裙、对襟大袖袍内配拘领或中单、襦或袄搭配长裙或缚、犊鼻埲。 最后,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深入、结论更加可信,笔者把上述服饰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讨论。把它们与莫高窟北周故事画同窟的供养人服饰、西魏、隋代的供养人服饰,以及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等石窟寺中的北朝供养人服饰进行比对,然后与不同地域有明确纪年的北周墓葬中的大量人物服饰资料进行比照。 通过与大量资料的比照,笔者发现莫高窟北周故事画中体现出的人物服饰状态,并不是只受佛教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孤立的着装现象,而是符合北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服饰流行演变规律的。各款高频服饰都是从前朝的类似服饰发展演变而来,在大江南北以至西域都有流行过。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选择服饰时,虽然也受一定社会风尚、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阶层地位、礼法制度和地域习惯、生活需要等因素的制约来选择和搭配服饰。因为作为封建社会的服饰,承载着太多的彰显礼仪地位的作用,所以人们对服饰流行的追逐只能是在自己既定地位阶层的服饰中稍有选择和变化,并不能逾越等级穿用服饰。 在莫高窟北周的故事画中依然体现出了北周这样一个汉化了的鲜卑族统治的朝代的服饰特点:崇尚汉族文化,社会上层人士皆喜着汉式服装,但依然没有摆脱鲜卑民族的服饰传统,出现了胡汉结合的服饰现象。社会下层的百姓大多穿着窄袖上衣搭配裤装的鲜卑族服饰,但已有汉化的趋势。北周的服饰从款式造型和搭配上都既承袭前朝,又有了些改变,隋唐服饰的特点已露端倪,是服饰历史演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0.6;J523.5
【图文】:

服饰,形制,脚面,腰部


第一式:身着浅土黄色长袍,黑色衣领交于腰部,仅可见右侧,腰部围“蔽膝”45,长至膝下,配挂“饰品”垂至膝下。宽袖口镶有与领同宽黑色边饰,袍长及地。袍内着白色“曲领内衣”,领口于颈下张开。鞋履形制不明或着“茹头履”。(见图2一1)第二式:上半身同第290窟国王服饰第一式,但此袍只有及膝长度,下着窄腿裤,足登小靴。此款为骑马装。(见图2一2)第三式:外着对襟大袖长袍,袍长至脚面,腰间系腰带,可看出缠绕了两周。领边、袖口和下摆有异色镶边。此袍袖子应为长袖,有时可挽至肘部。鞋履形制不明。袍内着白色小圆领“衬衣”。(见图2一3)第四式:外披翻领“披风”,长度及脚面,内着第290窟国王服饰第一式。(见图2一4)图2一1290国下IA3种发式:a,图2一2 290国干ZA图2一3290国王3al冬}2一4290国王4*A,B这些带引号的名词都是笔者为J’描述衣!」民形制时方便而自造的,这些服饰真正的名称将在后文中,:文献对应后给出。

服饰,衬衣,腿长,披风


发式不明。(2)太子第一式:上身赤裸,下身仅着长至大腿上部三分之一的短裤。(见图2一5)第二式:同第290窟国王服饰第一式。(见图2一6)第三式:外层所着袍服与第290窟太子服饰第二式相同,但内层所着不是“曲领”衬衣,而是小圆领“衬衣”。(见图2一7)第四式:上半身服饰完全同第290窟太子服饰第二式,但袍下为窄腿长裤。该款为骑马装。(见图2一8)第五式:身着圆领窄袖袍,腰间系带,袍长至膝,袍下着窄腿长裤。同第290窟侍者服饰第二式。(见图2一9)第六式:外披翻领“披风”,长度及脚面,内着第290窟太子服饰第三式。(见图2一10)第七式:上身赤裸,仅有一条“披帛”由肩部搭下,于上臂缠绕后自然下垂,下身为及跺长裙,裙摆处有异色镶边,赤足。(见图2一11)图2一5290太子If图2

发式


图2一8290太子4B图2一9290太子sa图2一10290太子6*图2一 11290太子7e4种发式:a,c,f,A搭配方式:太子1f,太子2*,太子2A,太子2a,太子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莫高窟吐蕃后期的报恩经变及其信仰[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东山健吾;李梅;赵声良;;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画的形式——以wR子本生图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3 徐建中;;怀安中所堡大师庙壁画[J];文物春秋;2011年04期

4 徐蕊;;汉代服饰的发展轨迹及其变化动因分析[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5 王晓艳;;浅谈中性服饰对大众流行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6 宋炀;;17世纪欧洲巴洛克男装的“孔雀现象”[J];装饰;2011年09期

7 马媛;;对佛教美术中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认识[J];神州;2011年14期

8 许云丽;;隋唐时期壁画漫谈[J];考试(教研);2011年08期

9 秦丽娜;;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浅谈唐朝女子服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方成;;漫画急需正名[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2 李瑞哲;;小乘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经律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反映[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3 赵莉;;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贤愚经》故事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4 白坚;;郭沫若题画诗浅探[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5 赵靖;;简论金代服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6 李忠华;;佤族服饰的特色及文化内涵[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超;;关于汉代的几种古孝子图画[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高明;;佳县白云观壁画与真武信仰[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军华;美邦服饰:剥离不等同放弃网购[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秋么尔布 云南民族博物馆;怒族不同支系各具特色的服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张佳玮;森马服饰昨日顺利过会[N];温州日报;2011年

4 肖玉保 吴铎思;牧心者牧天下[N];工人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肖莹;“十里长街”走出来的湘派服饰[N];中国纺织报;2006年

6 记者 刘锁安 通讯员 韩淑芳;皮草大王邢志道和他的“邢老二”皮草服饰[N];中国特产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媛媛;品牌“势能”让富贵鸟男装高点起飞[N];中国服饰报;2005年

8 王惕;强盗成正果——五百罗汉的来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泉耕;符合孩子阅读心理的红色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赵长远;走向世界的“吉林华力服饰”[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晰;汉服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袁蓉;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琼芳;莫高窟北周故事画中人物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2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丹;当代肚兜服饰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双凤;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中的人物服饰解析[D];东华大学;2009年

5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志强;网络游戏服饰蕴涵的等级性及其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欢;当代服饰伦理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沈立莹;羽毛在服饰中的装饰性运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石海清;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48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48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