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0:26
【摘要】: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旅游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综合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旅游流管控与环境改善的对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本研究以上海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方法,以四个间隔年的携程行程路线作为数据来源研究近十年来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及规律,并探究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因素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得出结论如下所示:第一,研究从客源地、出游时间、停留时间、人均花费以及出游方式五个方面刻画了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基础信息特征。通过对访沪游客到访景点(区)的行程路线分析,刻画了游客在上海市域范围内的流动轨迹。(1)从单站行程变化情况来看,整体上热门旅游站点的核心地位还未动摇,部分位序仍出现较大波动;(2)从各站点占比变化情况来看,上海旅游整体的格局开始趋向多元、多极化方向发展,游客逐步从传统的热点景区向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景点或景区转移;(3)从热门行程路线变化情况来看,热门行程路线的占比在不断下降,空间范围和里程跨度在不断拓展,旅游决策中旅游空间距离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减弱。第二,研究探究了访沪游客在上海市空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均衡性特征。(1)从到访站点的覆盖情况来看,无论是游客到访旅游站点的频次还是各个站点覆盖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上海旅游整体的规模和市场在不断壮大;(2)从远郊地旅游到访频次不断增长的态势来看,上海旅游的整体格局正在突破以往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并朝着更为均衡化的方向发展;(3)从分布均匀度来看,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开始减弱,郊区吸纳市区客流的趋势日益凸显,访沪游客在空间上的整体格局变得更为均衡。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上海旅游空间结构的均衡性特征,对不同区所承载的旅游客流的演变规律有进一步具体的量化认知,研究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1)从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不断趋向紧凑,参与联系的旅游节点数量和流量在不断增加,各旅游节点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多中心结构趋势不断凸显。(2)从整体结构来看,平均路径长度不断缩减,网络整体的集约程度在不断提升,网络密度上升,各旅游节点联系密切程度不断深化,中心势不断弱化,旅游核心区和边缘区所存在的旅游流数量差距在缩减,发展所存在的不均衡性有所改善。(3)从节点结构来看,在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的度量下各区的变化差异总体不大,仅有少数几区出现波动;(4)从结构洞指标来看,在效能方面,松江区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旅游效能不断强化,对其他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普陀区对其他区的影响力在减弱;在效率方面,松江和闵行效率不断提升,对其他区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强;在制约度方面,浦东、黄浦等区在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占据核心位置,而边缘位置的则是奉贤、金山等区。第五,研究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探讨了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其中绿化面积呈现负相关,大气质量与旅游流网络结构未呈现相关性;在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中,人流量和交通可达性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环境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设施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最后研究从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环境提升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应该加强区域协作、利用差异化发展替代同质化竞争、强化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从环境提升来看,应该进一步优化环境因素,营造高效便捷的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和谐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59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上海旅游,协同发展,研究观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绪论态、人文社会以及经济发展这三个层面的环境影响因素系统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评价,接着利用皮尔逊相关性模型测度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相关性程度并进行结果分析。第六章为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策略。首先阐明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分别从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提升以及环境的综合改善两个角度提出进一步优化协同发展的意见及策略。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研究观点和结论,详细阐述本文的创新点,并综合所做研究提出本文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旅游流,构建思路,网络结构


第 3 章 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因此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环境影响因素往往也包括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等不同层次,而本文旨在测算旅游环境与旅游流网络结构两个系统的相关性协调度,从旅游流的环境影响因素和旅游流网络结构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旅游流的环境影响因素将从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环境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3.2 旅游流网络结构模型3.2.1 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思路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是指通过旅游交通媒介实施旅游活动,旅游者在不同旅游目的地或景区景点(即旅游节点)之间流动,进而使旅游节点产生一定联系(即旅游节点间的相互关系),最终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体系。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上海市


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经济“长三名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全球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C 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六位。上海拥有深厚的近代城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文化。截至 2017 年底,上海共有 A 级景区(点)99 家3 家,4A 级景区(点)50 家,A 级景区(点)46 家。及资源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以及享誉国际的城市至国际游客竞相到访的热点城市,城市旅游流空间流动活跃,据上海旅游局官网数据显示,2017 年上海旅游接旅游收入 4485 亿元。由于旅游行为的季节性属性以及异,旅游者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旅游流动均呈现较大差衡会进一步影响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发展进程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代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张曼玉;邓晓瑞;;旅游流空间结构潜在核心节点研究——以辽宁省14市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2 戴文;丁蕾;吴晨;刘培学;张义杰;;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年02期

3 李鑫;;我国旅游流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03期

4 吴慧平;马欣欣;;辽宁省国内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时空分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年03期

5 樊玲玲;李定可;;江西省特殊时段旅游流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十一黄金周”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6 阮文奇;张舒宁;郑向敏;;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04期

7 李伟;刘冰冰;王小雨;;济南市旅游流结构构建与“反向”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8年05期

8 白淑英;刘红义;;农民旅游流路径的扩展和优化[J];农业经济;2017年02期

9 王录仓;严翠霞;李巍;;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特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7年05期

10 章杰宽;;民国时期青藏旅游流网络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洋;马丽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典型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A];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贾琦;吕弼顺;赵贞海;陈孝;张蕾;;延边地区国内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佑印;;来华日本、韩国旅游流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佑印;马耀峰;;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时空转移规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何燕;杨新军;;游客感知下的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响应研究——以西安国内游客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泽华;Haitao Li;史春云;汪侠;张洪;;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研究——以云南省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国良;张捷;艾南山;刘波;;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研究——以四川省为实证研究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杨e

本文编号:2754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54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c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