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重庆乡村民宿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1:33
【摘要】:我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增长至2017年的58.52%,快速的城镇化使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地向城镇大幅流动,导致我国许多农村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宅基地与房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都市人群亲近自然的需求亟需得到满足,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开始在乡村地区兴起。近年来,宅基地闲置现象与乡村民宿产业逐渐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产业。面对目前的民宿热潮,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其经营效率,指导乡村民宿健康可持续地经营,是当前民宿发展中较为现实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学者对民宿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研究对象多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民宿资源开发案例,少有针对我国内陆乡村地区民宿发展模式与经营效率问题的研究。而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繁荣旅游业的带动下,乡村民宿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因此,本文选取重庆市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其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及经营效率,对促进乡村资源最优利用、区域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50个乡村民宿样本进行调研。首先,按照乡村民宿所依托的资源划分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其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民宿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乡村民宿的经营效率水平;再次,根据测算的超效率值,运用标杆管理原理为DEA无效的乡村民宿选取标杆学习对象;最后,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乡村民宿的低效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乡村民宿的发展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根据乡村民宿依托的资源可将其划分为森林资源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农业资源依托型三种发展模式。其中,森林资源依托型民宿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区域,依托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游客;民俗文化依托型民宿数量次之,大多分布在较偏远地区,依托当地的民族风情或特定文化主题吸引游客;农业资源依托型民宿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农用地资源较为集中地区,依托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农耕活动吸引游客。(2)对乡村民宿的经营效率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重庆市乡村民宿经营效率整体较高;从四个片区来看,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呈西部与东北部高、主城区与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技术效率区域分布差异不大,东北部与东南部略低;从发展模式来看,三种模式的乡村民宿其经营效率存在一定差异,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值满足:森林资源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农业资源依托型。(3)对乡村民宿经营效率低效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投入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导致的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是乡村民宿经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经营规模适度性较差是乡村民宿经营效率低下的次要原因;三种发展模式的乡村民宿普遍存在资金、旅游要素投入冗余与游客再宿率、建筑风貌特色产出不足;其中,森林资源依托型民宿仍存在占地面积、客房数投入冗余与年安置就业人数产出不足,民俗文化依托型民宿仍存在占地面积、从业管理人员数、客房数和配套设施完备度投入冗余与年营业收入、年安置就业人数产出不足,农业资源依托型民宿经营规模适度性较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重庆市乡村民宿经营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四个片区的乡村民宿应针对自身短板分别调整投入产出结构与经营规模,以实现民宿经营最佳效益;2)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减少前期改造成本投入并增加社会效益;3)应适当减少民宿旅游要素种类,实现各个模式民宿特色发展;4)森林资源依托型民宿应控制占地面积投入,且不应仅满足于增加民宿的经济收益,也需提高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的社会效益,使民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民俗文化依托型民宿应避免盲目增加土地面积和客房数,完善配套设施与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精致民宿产品;农业资源依托型民宿应控制经营规模,提高对撂荒农地的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7;F719.2
【图文】:

地图,样本分布,乡村


3.1 研究区选择与样本选取重庆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区域的经济与金融中心、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联接点,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 年获批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探索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城乡统筹之路的历史任务;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2017 中国最热门的 50 个旅游城市排行榜》,重庆市位居榜首,成为全国旅游最热门的城市。在繁荣旅游业的带动下,重庆迎来民宿热潮,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因此研究重庆市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及经营效率有助于促进农旅结合,进而在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难题、缩小城乡差距上具有一定紧迫性与现实意义根据重庆市各区县所处的地理区位将重庆划分为主城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与渝东南片区四个片区。根据重庆市规划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重庆民宿地图》与本文界定的乡村民宿概念,对重庆市民宿经营规模、形式、特色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民宿资源开发案例进行抽样调研,同一区(县)抽样调研样本不超过 6 个,共选取 50 个样本。由于地形、交通、客源等因素限制,重庆市民宿发展具有西部特色,为点状发展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城及其周边的中西部,渝东南次之,渝东北分布较少,故选取的民宿样本分布如图 3-1 所示。

发展模式,乡村,案例,森林资源


26图 4-1 研究区三种发展模式的乡村民宿案例Fig.4-1 Case of rural lodging of three development models图片来源:调研自摄与民宿业主提供。4.1.1 森林资源依托型森林资源依托型民宿是指依托于优越的自然森林资源,配以完善舒适的住宿设施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游客的民宿。本文选取的样本中共有 22 家民宿依托的资源是民宿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然森林氧吧等,其名称、所属区县及所依托的环境资源见表 4-1。

DEA模型,效率,学习对象


图 5-2 规模收益不变的超效率 DEA 模型2 Super-efficient DEAmodel with constant returns to scarkingManagement),又被译为参照管理、基准化管型的管理方法,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来提高自身的企业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同一行业内,通过对比分析与学习对象存在的差距,并进行针对]。业提供可行的经营目标,为企业提供超越自身的发存在的差距,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的工具与手段。标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从而为企业量身定做中长期发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学习标杆企业的长处与新的对各标杆企业的比较分析。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工具;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与教训,衡量企业工作的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改进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全明;;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农村经济;2015年08期

2 李德梅;邱枫;董朝阳;;民宿资源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年04期

3 黄杰龙;张玲玲;范梦丹;陈贵松;;基于游客行为意图的民宿景观的组合评价与开发设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陈沫;齐岩波;刘海霞;;台湾民宿产业发展及对大陆民宿的经验借鉴[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10期

5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年04期

6 汪文雄;余利红;刘凌览;杨钢桥;饶中一;罗冰;;农地整治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标杆管理和DEA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7 夏后学;陈方;支玲;李娅;;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差异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2期

8 周琼;;台湾民宿发展态势及其借鉴[J];台湾农业探索;2014年01期

9 邓洪波;陆林;;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2期

10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J];新金融评论;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炜;基于DEA的我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及效率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晓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标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立杰;DEA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姣姣;浙江民宿的乡村性营造策略与方法[D];浙江大学;2017年

2 姜羽平;宁波地区乡土文化为特征的民宿建筑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贤菊;重庆民宿消费者市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4 陈兵;徽州传统民居形态下的特色民宿建筑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5 王伟全;基于动态体验需求的乡村民宿环境评价与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6 翟健;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史憬;苏州环太湖地区民宿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8 汪谦;非传统乡村民居改造型民宿建筑设计方法探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

9 应安浪;永康民宿产业提升策略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10 刘玉婧;闽东北传统建筑现代化更新之室内声舒适度改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54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54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