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城农家乐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2:56
【摘要】:近郊乡村休闲度假热潮、乡村旅游的二次转型、重庆中心城区的扩展以及交通格局改变的推动,重庆环城农家乐空间结构必然发生改变,有必要对其做出专门的研究。但是,在至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其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而,本文力图弥补这项不足,在明晰农家乐旅游及空间结构等概念、确定研究区域、对象、主体内容的基础上,从空间视角研究重庆环城农家乐,从点—点、点—线、点—面关系逐步地获知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空间结构模式,丰富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体系。 全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趋势、重庆中心城区、交通格局的改变以及已有的农家乐相关研究,提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重庆环城农家乐的空间结构。并采用分解标题的方式,依次明确本研究的空间范围、论文的研究对象及论文的主体内容。第2章是从空间及时间角度探索重庆环城农家乐的分布规律,并借助SPSS、EXCEL等软件对两个角度的结果进行比较。首先,利用最邻近分析方法分析重庆环城农家乐的整体分布状态;其次,分区间范围探索重庆环城农家乐的分布特征。第3章是对重庆环城农家乐的空间关系研究。首先,利用地理联系率分析农家乐与旅游景区(点)的关系;其次,利用平均公路距离指数及空间离散指数分析农家乐与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间的关系,并分别统计八条高速公路附近不同类型农家乐的数量以及不同类型农家乐在高速公路的分布,以确定农家乐的凝聚方向与强度;最后利用差异化模型评价主城区内、相邻主城区、与主城区不相邻三区域内农家乐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解释。第4章对重庆环城农家乐的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关系的归纳总结与抽象概括。首先,结合第2章及第3章内容,基于中心地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本研究提出“风扇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释。其次,从风扇结构形成的、基底、内因、外因等多方面阐述了其形成机理;最后,结合重庆中心城区的扩展、交通格局的改变等情况,提出了风扇结构的演变趋势。第5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为进一步说明重庆环城农家乐的数量和空间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将 22本距中心的距离数据集导入 SPSS17.0 中进行频数统计,绘制出带有正态曲方图(图 2.2)。如图 2.2 所示,波峰偏左,进一步证实了其主要分布于 7KM-1结论。同时其明显表现出增减变化相对波动的趋势。即在 7KM-30KM 内,其速增加;30KM-50KM 内,其数量缓慢减少,随后 50KM-75KM 内数量快速上KM-150KM 内其数量缓慢下降;150KM-200KM 内,其数量先下降后升高。
图 2.3 样本点至中心点的距离频数图参照样本数据的经营性质为基础,按照住宿容量将其分为休闲娱乐、休闲度度假为主三种类型。统计其类型比例(图 2.4),发现在 7KM-30KM 范围内,其以休闲娱乐为主,与市民的消费行为相吻合。并且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同该到中心点的平均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 d休闲娱乐类型<d休闲度假类类型<d度假为主类型。00.050.10.150.20.250.30≤d<77≤d<2222≤d<3737≤d<5252≤d<6767≤d<8282≤d<9797≤d<112112≤d<127127≤d<142142≤d<157157≤d<172172≤d<187187≤d<202
图 2.6 各区间内用地面积比重从图 2.6 可以看出,7KM-30KM 范围内用地面积比重较低,即农家乐占地面较小。因为在此区间范围内农家乐的经营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提供打牌活动,因此其用地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小。30KM-60KM 区间内用地面积比重最在此区间内农家乐以提供度假为主,需要大体量的住宿设施以及优美的度,同时该区间内农家乐分布的频数较高,导致其用地面积最大。同样的道KM -135KM 区间内农家乐的经营依托与第一产业,因此其用地面积比重相对60 KM -100 KM 范围内用地面积比重最低。因为该范围内的农家乐是作为景务设施,比如餐饮、住宿设施,其仅仅作为一个单体设施。同时景区本身的接待容量,导致在该区间内农家乐的数量不会过多,同时单体设施面积小,从而导致其用地面积最小。综合上述可知,各个区间段农家乐用地面积的大小分别同各区间段内农家乐性质相吻合,其是从另一个对上一章节的补充论证与结果,同时上一章节是导致用地面积出现 “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现象的原因。两者之间相互
本文编号:2805202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为进一步说明重庆环城农家乐的数量和空间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将 22本距中心的距离数据集导入 SPSS17.0 中进行频数统计,绘制出带有正态曲方图(图 2.2)。如图 2.2 所示,波峰偏左,进一步证实了其主要分布于 7KM-1结论。同时其明显表现出增减变化相对波动的趋势。即在 7KM-30KM 内,其速增加;30KM-50KM 内,其数量缓慢减少,随后 50KM-75KM 内数量快速上KM-150KM 内其数量缓慢下降;150KM-200KM 内,其数量先下降后升高。
图 2.3 样本点至中心点的距离频数图参照样本数据的经营性质为基础,按照住宿容量将其分为休闲娱乐、休闲度度假为主三种类型。统计其类型比例(图 2.4),发现在 7KM-30KM 范围内,其以休闲娱乐为主,与市民的消费行为相吻合。并且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同该到中心点的平均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 d休闲娱乐类型<d休闲度假类类型<d度假为主类型。00.050.10.150.20.250.30≤d<77≤d<2222≤d<3737≤d<5252≤d<6767≤d<8282≤d<9797≤d<112112≤d<127127≤d<142142≤d<157157≤d<172172≤d<187187≤d<202
图 2.6 各区间内用地面积比重从图 2.6 可以看出,7KM-30KM 范围内用地面积比重较低,即农家乐占地面较小。因为在此区间范围内农家乐的经营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提供打牌活动,因此其用地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小。30KM-60KM 区间内用地面积比重最在此区间内农家乐以提供度假为主,需要大体量的住宿设施以及优美的度,同时该区间内农家乐分布的频数较高,导致其用地面积最大。同样的道KM -135KM 区间内农家乐的经营依托与第一产业,因此其用地面积比重相对60 KM -100 KM 范围内用地面积比重最低。因为该范围内的农家乐是作为景务设施,比如餐饮、住宿设施,其仅仅作为一个单体设施。同时景区本身的接待容量,导致在该区间内农家乐的数量不会过多,同时单体设施面积小,从而导致其用地面积最小。综合上述可知,各个区间段农家乐用地面积的大小分别同各区间段内农家乐性质相吻合,其是从另一个对上一章节的补充论证与结果,同时上一章节是导致用地面积出现 “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现象的原因。两者之间相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先群;农家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文化意义——郫县农家旅游调查[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综合性思想理论);1999年04期
2 张继平;常学礼;曹艳英;魏兴华;;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6期
3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4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5 吴必虎;俞曦;党宁;;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6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杨国良;张捷;艾南山;刘波;;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805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0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