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5:50
   一直以来,区域旅游合作都是学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门。在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实务界,区域之间的旅游联合如火如荼,出现了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旅游圈,但是,旅游业在持续繁荣发展的今天,各种问题仍然不断出现,生态系统的破坏、游客不文明现象、过度开发等等都强烈冲击着旅游的稳定向上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STD)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需要从根本的实践中寻求到切实可行且系统全面的出路。从20世界8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学术界和理论界都是希冀通过区域间的旅游联合这一方式来实现未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二者的研究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很少有学者对这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有,也多是主观认识和定性的研究,缺乏实证证据和相应的论证。收效甚微,流于形式的旅游发展现状要求我们不能再只是对二者进行单独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而是需要将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对其影响关系和影响强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学界研究的重点普遍集中于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案例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探讨,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梳理研究较少,而且由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过于主观化和宽泛,使其缺乏统一的衡量指标体系,难以达成概念共识,个案探讨也因为地理特性不同导致措施操作的片面性。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的理论分析缺乏对其运作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深刻全面的探索和梳理,难以对旅游发展的实践做出理论上的依据和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论文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量表,以泛珠三角区作为问卷调查区域和对象,对旅游学科专家和相关行业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和AMO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叙述统计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积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实证的研究,以期从两个方面进行论文的创新探索:一是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性的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问卷量表,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并验证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潜在结构和测量变量;二是基于文献综述,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关系的假设,构建二者关系的回归模型,运用复回归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验证,最后得到以下结论:(1)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包括运营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3个因素维度,其中运营机制因素负荷量最高;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公平发展、生态意识、旅游经历5个因素维度,其中环境质量因素负荷量最高。(2)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量表的因素结构模型与实际收集的数据契合,运营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可以有效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测量变量,22个问卷题项可以有效作为运营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的测量变量。(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运营机制对STD(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的居民生活和生态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保障机制对STD的环境质量、公平发展、居民生活和旅游经历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动力机制对STD的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和生态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公平发展和旅游经历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学位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人口性别构成,专家,占比,女性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宄别统计分析??158位专家被试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女性为87人,占比为55.?07%,占比为44.?93%。从此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效被试人口中女性偏多例差别不大,基本持平。性别结构图如图8所示a??

人口年龄构成,专家,人口


图8旅游专家被试人口性别构成??Fig.8?The?gender?composition?of?the?tourism?experts??(2)年龄统计分析??旅游专家被试人口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17人,是总体的10.?75%;岁的专家有69人,占总体的43.?67%;?30-39岁的专家有47人,占总体的29.40岁及以上的专家有25人,占总体的15.?83%。从年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被试??人口中,占比最多的是20-29岁的年轻人,其次是30-39年龄的研究对象,这与被试??人群中旅游企业、研宄学者的年轻化倾向有关,但各层面人口也均有涉及。年龄构成??如图9所示。??

职业类别,人口,专家,占比


EQ?74(46.84%)?50.00%??45?皿??60?=??50?Hi?30.00%??40?29(18-35%)?X?H?H?2邏??h?■?I?■丨:??大专及以下大字本科?硕士及以上??图10旅游专家被试人口文化程度构成??Fig.10?The?composition?of?tourism?experts'?cultural?degree??(4)职业类别统计分析??在被试人口的职业构成方面,主要分为4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34人,占比??为21.?52%;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有68人,占比为43.?04%;高校研宄人员为32人,占??比为20.?25%;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为24人,占比为15.?19%。其中以旅游企业和政府单??位人员最多,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被试人口职业类别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元敏;朱嘉;黄海萍;;湄洲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研究[J];生态科学;2015年06期

2 王彬汕;;“旅游+”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5年06期

3 付向阳;黄涛珍;;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5年12期

4 林瑶云;李山;;旅游圈空间演化的嵌套模型与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15年06期

5 邓倩倩;;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13期

6 卢晓龙;周志宏;;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J];时代农机;2015年02期

7 杨鹏;王金叶;;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及桂林应对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韩宏;;论可持续发展观下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益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年01期

9 洪霞芳;;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江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4年12期

10 徐晓林;宋颖洁;林一民;佘硕;;基于琼北旅游圈的区域旅游合作策略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辉春;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炎;区域旅游合作中相关方利益及其协调途径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2 王婷;基于交通网络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3 吴娟;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4 辛奔奔;天山北坡“奎—独—乌”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5 范桂辰;中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吴雪;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柏玲;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钟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10 吴书光;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6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36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