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

发布时间:2020-10-13 21:32
   本文以我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特征。剪纸艺术生存于中国的民间,反映了中国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思考,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形式特征是艺术品最先触动到观赏者的东西,剪纸艺术根据自身要求打破某些透视规律,使其作品表达做到随心所欲,能够使剪纸图像视觉空间得到延展,赋予特殊的象征寓意,来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作品里面渗透出理性内涵和精神意蕴,使得作品涵义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深长。 本文从剪刻特点、造型特征、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对剪纸艺术独特的形式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剪纸艺术表达形式的象征意蕴,以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了解。由于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因而本文从剪纸造型原理、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运用多种理论形式进行交叉地、反复地研究,力争系统地阐释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和象征意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为艺术创作寻求一种新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时至今日,探讨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依然有其必要性。 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述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方式和研究途径,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将对剪纸艺术形式中的特点展开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从剪与刀生成的剪刻特点、造型形式特征、构图形式特征、色彩形式特征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力图概括剪纸艺术造型的形式特征,并对其创作特点进行详细分析。造型形式具有随心表意、稚拙天真、嫁接夸变、典型概括等特征;构图形式上具有平面性、适形完整性结构。色彩上具有高纯度、主观性、象征性。 第三部分,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全面深入的研究,阐述剪纸艺术造型和形式背后的象征意蕴,并揭示剪纸艺术象征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形式表象上升到精神内涵。主要从剪纸艺术的象征性源于原始崇拜、剪纸艺术象征性的表达、剪纸艺术象征性的人文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剪纸艺术象征性的表达有谐音取义、寓意联想、抽象符号化等三种。剪纸艺术象征性的人文意义体现出生命的自然需求和民间艺人们强烈的乐观、进取精神。 第四部分,通过前面对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和象征意蕴全面深入的研究,明确了传承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及对剪纸艺术进行再创造所具有的积极借鉴意义。 最后为结语部分。在总结概括本论题的基础上,阐明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的价值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J528.1
【部分图文】:

喜鹊,胶州,阴线,剪刀


过:“外形化意味着……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诸如组织结构、艺形式的美创作而生的。,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剪纸自身的形式上进行研究剪纸艺术的形式特的造型、完整的适形构图以及高纯度的色彩等。刀生成的剪刻特点剪刀或刻刀等工具,采用剪、刻、撕等方法,法主要有阴剪法、阳剪法、阴阳结合等剪法,特点。

影像,戏曲,民国时期,剪纸


图 1-2《戏曲人物》河北 王老赏滑,既美观又现形式,如民国时期的浙江戏曲剪纸《拾玉镯》。其主体造型讲究大的影像效果,在影像中又,二者相结合,充分体现主体人物的身段之美。有虚有实、重点突出、画面黑白灰鲜明。

潮州,线条,剪子,艺人


另外,由于不同的剪纸艺人各具不同的风格,而且又融入情感因素,反映了艺人当创作情绪。如“喜”、“乐”之剪,长的直线、弧线等线条都是一剪子到头,线条均匀活泼;“愤怒”的线条则是直来直去,要求快速、生硬不流畅、干脆利落,造型粗犷;剪“悲哀”的感情时,走剪并不流畅,其线条比较细长,软弱无力;“惊恐”的线般不连续、不对称、没有规律,多是哆哆嗦嗦,很少有一剪子到头的,显得顿挫滞涩图 1-3《烈女报夫仇》 潮州 马瑞兰 图 1-4《拾玉镯》 浙江 佚名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兴彪;中国剪纸的象征[D];苏州大学;2006年

2 苏兆伟;汉代马的造型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翠萍;马蒂斯绘画与东方绘画的同构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蕾;传统民间剪纸中婚爱繁衍类意象组合造型解析[D];河南大学;2007年

5 倪井如;浅谈现代绘画的装饰性[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倪巧凤;彩色剪纸研究兼论中国民间色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刘晶晶;敦煌壁画中的装饰性语言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8 刘晏;返朴归于真[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颖;形式与内容[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周春媚;中国装饰艺术美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39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