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化资源视角的旅游产业带培育研究 ——以广州—韶关的古(驿)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30 17:32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的永久生命力的传承与延续,拥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刻画的烙印。作为三大产业中综合性和跨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涉及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等的综合。此外,历史内涵、文化积淀、风俗风情、文化遗产(有形、无形)等均可构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发展基础。旅游产业带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空间发展延伸,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带的形成需要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的质量、规模和分布等状况进行评估,良好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是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资源主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类相关资源在旅游产业带培育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历史文化资源视角,对旅游产业带形成的理论进行研究,提出旅游产业带作为经济产业带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和培育路径遵从一般产业带发展模式。因此,对于旅游产业带培育的相关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产业带发展和培育的方式进行。在综合遗产廊道-点轴理论和产业带形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提出“基础-表达-路径-特征”的四维框架,并对历史文化资源视角的旅游产业带培育模式进行分析。古驿道其重新活化发...
【文章来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点-轴”理意图
旅游产业带培育机制理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 庄伟光.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4)
[2]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方式、依据和原则[J]. 殷晓实.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05)
[3]广东“互联网+旅游”融合供给侧发展研究[J]. 庄伟光,邹开敏.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7(05)
[4]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区小城镇化途径探究[J]. 邹开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5]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 许瑞生.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5)
[6]贵州古驿道之变迁与地方社会——以黄平县上塘乡白岩村为例[J]. 安芮,孙月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02)
[7]创新广东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路与对策[J]. 庄伟光. 中国乡村发现. 2016(01)
[8]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述评[J]. 张镒,柯彬彬. 世界地理研究. 2016(01)
[9]珠三角都市圈三维城市旅游景观群的培育研究[J]. 庄伟光,林平凡. 开发研究. 2015(04)
[10]论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J]. 梁凤莲. 探求. 2015(04)
博士论文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产业集群、制度安排[D]. 陈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民俗文化在乡村节事旅游中的运用[D]. 李木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2]遗产廊道旅游品牌基因选择研究[D]. 蔡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6
[3]基于分形的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景区开发布局研究[D]. 李江丽.石河子大学 2014
[4]传统养生文化在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 沈龙.山东农业大学 2013
[5]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D]. 郝帅帅.福建师范大学 2010
[6]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施然.厦门大学 2009
[7]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郭烽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8
[8]产业带的发育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 胡艳慧.辽宁师范大学 2008
[9]人文旅游资源分类研究[D]. 贺素雯.山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09873
【文章来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点-轴”理意图
旅游产业带培育机制理框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 庄伟光.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4)
[2]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方式、依据和原则[J]. 殷晓实.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05)
[3]广东“互联网+旅游”融合供给侧发展研究[J]. 庄伟光,邹开敏.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7(05)
[4]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区小城镇化途径探究[J]. 邹开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5]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 许瑞生.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5)
[6]贵州古驿道之变迁与地方社会——以黄平县上塘乡白岩村为例[J]. 安芮,孙月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02)
[7]创新广东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路与对策[J]. 庄伟光. 中国乡村发现. 2016(01)
[8]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述评[J]. 张镒,柯彬彬. 世界地理研究. 2016(01)
[9]珠三角都市圈三维城市旅游景观群的培育研究[J]. 庄伟光,林平凡. 开发研究. 2015(04)
[10]论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J]. 梁凤莲. 探求. 2015(04)
博士论文
[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产业集群、制度安排[D]. 陈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民俗文化在乡村节事旅游中的运用[D]. 李木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2]遗产廊道旅游品牌基因选择研究[D]. 蔡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6
[3]基于分形的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景区开发布局研究[D]. 李江丽.石河子大学 2014
[4]传统养生文化在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 沈龙.山东农业大学 2013
[5]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D]. 郝帅帅.福建师范大学 2010
[6]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施然.厦门大学 2009
[7]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郭烽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8
[8]产业带的发育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 胡艳慧.辽宁师范大学 2008
[9]人文旅游资源分类研究[D]. 贺素雯.山西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09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10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