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15:15
  高速铁路是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建设运营对所覆盖城市旅游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升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从而提高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环渤海快速铁路系统大规模建设的浪潮让京津冀全域率先搭上高铁的顺风车,开启了以旅游为先导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进程。本文以2012和2020年两个节点作为高铁开通前后的时间断面,收集、整理了京津冀13个城市的相关旅游经济数据,并以时间成本代替空间距离,通过定量方法对这13个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的变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丰富旅游发展理论、协调城市间的竞合关系和制定区域空间发展战略都具有绝佳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首先,高速铁路显著提高了京津冀各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一日旅游圈涵盖范围更广,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区域边缘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更显著,使京津冀城市群可达性差异缩小,旅游空间格局得到一定优化,但短期内仍不能改变经济发展水平以京津为中心向周边城市圈层扩散的空间结构。其次,京津冀整体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同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也大幅增加,联系的均衡性提高,有利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铁对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的研究


高铁开通前后以北京为中心的等时圈对比图

对比图,等时,对比图,天津


高铁开通前后以天津为中心的等时圈对比图

对比图,等时,石家庄,对比图


a) 高铁开通前 b) 高铁开通后图 4-3 高铁开通前后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等时圈对比图4.3 高铁开通前后京津冀旅游交通可达性变化分析4.3.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反映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以小时为单位,直接体现了区域内所有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综合旅行时间,是目的地可进入性最直观的表现。本文将整理后的各地人均 GDP 和最短旅行时间数据代入公式(4-1),并运用 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高铁开通前各地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其跨度在 1.84-5.15 小时之间,差异明显。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与其他客源地的可达性最高,尤其是北京平均可达水平在 2 小时之内,天津可达性也只有 2.39 小时,这与两地作为中心的枢纽位置和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直接相关,而且在 2012 年已有受游客广泛认可的高铁运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铁路对中国省际可达性的影响[J]. 冯长春,丰学兵,刘思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8)
[2]陕西省各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研究[J]. 何艳.  企业经济. 2013(05)
[3]铁路提速对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以兰新铁路沿线区域为例[J]. 张晓州,白永平,张胜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05)
[4]高铁背景下的入滇旅游可进入性分析[J]. 车雄平,于晓辉,童露.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5]高速铁路助推长三角中短途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 俞晓春,龚迪嘉,卢昊.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3)
[6]海峡西岸旅游区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研究[J]. 刘丽华,林明水.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7]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J]. 张洪,夏明.  经济地理. 2011(12)
[8]“高铁时代”长三角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李松柏.  江苏商论. 2011(10)
[9]高铁时代湖南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孔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0)
[10]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J]. 黄爱莲.  华东经济管理. 2011(10)

博士论文
[1]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 许辉春.武汉理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高速铁路对沿线非枢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 万文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
[2]武广高铁对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路东姣.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高铁背景下旅客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廉晓利.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哈大高铁项目建设对大连市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 李娜.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选择[D]. 王宏玉.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4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54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