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下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发展下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旅游业是当前徽州古村落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扰动徽州古村落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和应对旅游业的多重影响,对于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是动态耦合的统一整体,其适应性研究主要基于“人在环境中”的假设前提,分析特定地方在遭受干扰后有效适应系统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的相关理论,结合对徽州旅游发展状况不同的宏村、呈坎和卢村等三个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关注古村落居民和游客作为系统行为主体对旅游发展的适应状况,以期对徽州古村落的持续发展有所裨益。论文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等做了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重点就徽州古村落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回顾,并通过对社会—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的价值。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总体特点。第四章将旅游发展视为扰动因素,探讨了旅游发展对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舒缓压力的机遇,明确了基于徽州古村落行动主体的适应性分析框架,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第五章是对研究方案的介绍,包括实地调研区域的基本情况和调研的实施进展等。第六章是实地调研结果及解释,主要对旅游发展下三个案例地居民和游客的适应性情况进行了比较。第七章是结论和讨论。研究发现,徽州古村落是高度人工化的社会—生态系统,长期面临人多地少的困境,过去徽州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靠徽商从外部输入资本和物资进行维持,凸显了“人”的积极作用和适应能力对徽州古村落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而徽州传统文化也因此成为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当前徽州古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压力和外部文化扩散的压力。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不单加重了古村落生态环境系统的负荷,也使徽州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部文化的冲击和资本驱动下适应他者需求的造假压力,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徽州古村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创造了条件,古村落居民如果能够在开放的文化比较视野中审视和发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疑将有利于增进居民对徽州古村落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古村落社会文化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居民和游客是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应对旅游发展多重影响的主要行为主体,促进居民和游客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是提升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关键。实证研究表明,相比呈坎和卢村,宏村居民能够较好地适应旅游发展的扰动,旅游业不仅改善了宏村居民的经济收益,也提升了居民地方感,增强了其对古村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保护古村落的责任感,使居民能够更加关注旅游发展对古村落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可以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促进对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保护,而居民的广泛参与也限制了旅游造假和对传统文化误读的倾向。游客方面,当前徽州古村落游客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意愿较强,但多数游客对古村落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观赏阶段,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虽然不少游客已经关注到古村落商业化气息过重等问题,却普遍忽视了文化造假等旅游活动对古村落文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加强游客和居民的交流,促进居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以提升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同时,当前徽州古村落旅游发展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不深、保护意识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来逐步克服。
【关键词】:旅游业 徽州古村落 社会—生态系统 适应性 人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6
- 1.2 基本概念界定16-18
- 1.3 研究内容18-19
- 1.4 主要创新点19-20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0-22
- 2 文献综述22-36
- 2.1 徽州古村落旅游的相关研究22-25
- 2.2 社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25-27
- 2.3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27-32
- 2.4 社会—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32-36
- 3 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总体特点36-47
- 3.1 徽州古村落是高度人工化的社会—生态系统36-40
- 3.2 传统文化是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最具特色的内容40-42
- 3.3 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易受现代化的冲击42-47
- 4 旅游发展与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47-64
- 4.1 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挑战47-53
- 4.2 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机遇53-56
- 4.3 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分析框架56-64
- 5 研究方案设计64-76
- 5.1 调研目标64
- 5.2 案例地选择64-69
- 5.3 调查方案设计69-71
- 5.4 调研总体情况71-76
- 6 调查结果分析76-90
- 6.1 旅游发展对古村落影响的总体情况76-80
- 6.2 旅游发展下古村落居民的适应情况80-84
- 6.3 旅游发展下古村落游客的适应情况84-88
- 6.4 调研小结88-90
- 7 结论和讨论90-94
- 7.1 基本结论90-92
- 7.2 对策建议92-93
- 7.3 研究展望93-94
- 参考文献94-106
- 附录106-109
- 后记109-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明;徽州古村落[J];中国房地信息;2000年05期
2 钟玉发;牛冬梅;;移民·人文·建筑——肇庆与徽州古村落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江志伟;汪苹;;税票上的徽州[J];中国税务;2012年12期
4 齐欣;;徽州古村落(10) 经风洗雨话古桥[J];照相机;2013年10期
5 潘成;唐模——徽州古村落的明珠[J];安徽税务;1998年05期
6 李画;;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艺术科技;2014年03期
7 马寅虎;试论徽州古村落景观的人文特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侍非;杨乔伟;;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的人本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圆刚;程静静;;乡村旅游与区域发展的联动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中国外资;2012年10期
10 贺为才;诗·画·思——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境界[J];中国发展;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林;;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张泉;;GIS技术在徽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祁门县桃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为才;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吴江海;“徽州面孔”亮相巴黎[N];安徽日报;2010年
3 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 黄山学院兼职研究员 陈安生;不负历史重托[N];团结报;2010年
4 丰吉 潘力 本报记者 赵勇;说印花税票 品徽州古韵[N];中国税务报;2010年
5 ;关于发行2010年印花税票的公告[N];中国税务报;2010年
6 朱来平;西递、宏村: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N];黄山日报;2011年
7 胡宁;聚力十要 建设黄山百佳摄影点[N];黄山日报;2011年
8 旌德 朱光明;对徽州古村落的又一种解读[N];黄山日报;2005年
9 佘雯;安徽许村将农民新村建在“国保”区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田海英 孙春玉;黟县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N];黄山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旭升;徽州古村落“水口”营建理念及其现代借鉴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2 朱姝莹;徽州古村落水景观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莹微;徽州古村落街巷空间转折的意义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卓方勇;旅游发展下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许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态美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李晨;徽州古村落生态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7 王芳;徽州古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许伟;徽州古村落空间整治对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
9 周亚玮;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0 程坤;社会学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旅游发展下徽州古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