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6 04: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传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关联度不断提高,渐渐呈现出密不可分的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趋势愈发显著。目前的研究过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经济功能,对于社会效益等方面多有忽视。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商业色彩比较浓重的门类,对市场的关注与依赖程度较高,经济特性较为明显。因此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应该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不同旅游区的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到其社会效益评价的科学性,引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基础因子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单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对某一旅游区的旅游开发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多个旅游区社会效益比较评价模型,利用社会效益总...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广泛关注
1.1.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发展趋势明显
1.1.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影响备受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原真性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和基础因子的选取
3.2.2 评价指标和基础因子权重赋值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单一旅游区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评价
3.3.2 多个旅游区社会效益比较评价
第4章 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4.1 研究案例地的选取
4.1.1 选取依据
4.1.2 长沙铜官窑景区
4.1.3 西安市永兴坊非遗历史文化街区
4.2 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应用
4.2.1 铜官窑景区社会效益总值测算
4.2.2 永兴坊社会效益总值测算
4.2.3 社会效益比较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点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 刘晓,徐珍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11)
[2]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 王志敏. 戏剧之家. 2017(02)
[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基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田野调查[J]. 杨阳,黄远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S2)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传统陶器制作的传承与发展——以扎囊县杂玉村为例[J]. 杨娅,周毓华. 文化遗产. 2016(06)
[5]传承人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吐鲁番市传承人为个案[J]. 田振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研究[J]. 李刚,李阳. 大理大学学报. 2016(09)
[7]体验经济视角下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仲明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05)
[8]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J]. 代猛,郝魏飞.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3)
[9]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张金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6)
[10]家族传承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研究——以常州徐氏留青竹刻为例[J]. 邵晨霞,施茜. 美术观察. 2016(04)
博士论文
[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 李依霖.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煤炭资源开发效益评价研究[D]. 孙晓雨.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湘乡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效益评价[D]. 黄曦红.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邮轮岸电效益评价研究[D]. 李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
[4]徽州龙川胡氏宗祠木雕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D]. 苏磊.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生态旅游区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姜录录.湘潭大学 2011
[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 赵倩.青岛大学 2009
[7]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D]. 陈云.西南大学 2009
[8]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 贾芳芳.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 覃美娟.广西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049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广泛关注
1.1.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发展趋势明显
1.1.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影响备受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原真性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和基础因子的选取
3.2.2 评价指标和基础因子权重赋值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单一旅游区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评价
3.3.2 多个旅游区社会效益比较评价
第4章 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4.1 研究案例地的选取
4.1.1 选取依据
4.1.2 长沙铜官窑景区
4.1.3 西安市永兴坊非遗历史文化街区
4.2 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应用
4.2.1 铜官窑景区社会效益总值测算
4.2.2 永兴坊社会效益总值测算
4.2.3 社会效益比较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点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 刘晓,徐珍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11)
[2]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 王志敏. 戏剧之家. 2017(02)
[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基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田野调查[J]. 杨阳,黄远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S2)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传统陶器制作的传承与发展——以扎囊县杂玉村为例[J]. 杨娅,周毓华. 文化遗产. 2016(06)
[5]传承人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吐鲁番市传承人为个案[J]. 田振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研究[J]. 李刚,李阳. 大理大学学报. 2016(09)
[7]体验经济视角下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仲明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05)
[8]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J]. 代猛,郝魏飞.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3)
[9]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张金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6)
[10]家族传承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研究——以常州徐氏留青竹刻为例[J]. 邵晨霞,施茜. 美术观察. 2016(04)
博士论文
[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 李依霖.中央民族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生态文明视角下煤炭资源开发效益评价研究[D]. 孙晓雨.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湘乡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效益评价[D]. 黄曦红.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邮轮岸电效益评价研究[D]. 李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
[4]徽州龙川胡氏宗祠木雕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D]. 苏磊.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生态旅游区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姜录录.湘潭大学 2011
[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 赵倩.青岛大学 2009
[7]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D]. 陈云.西南大学 2009
[8]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 贾芳芳.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 覃美娟.广西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2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