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9 18:56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卸掉压力和释放心理积郁,希望返璞归真,追求清新宁静与自然的乡村环境,更深层地体验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那种淳朴简单的乡村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在享受丰富的物资生活的同时,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追求身心的宁静和安逸。在这样的背景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俗称湘西,以下称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风貌的居住环境以及古老的传统生活习俗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正好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以及体验乡村生活的条件,为其寻求安宁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渠道,同时也给湘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另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中共中央自2004至2007年连续四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进而把农村工作推向...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2.1.1 乡村旅游概念辨析
2.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2.2 生态旅游概念和类型
2.2.1 生态旅游概念
2.2.2 生态旅游的类型
2.3 农业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2.3.1 农业旅游的概念
2.3.2 农业旅游的类型
2.4 乡村旅游与相关旅游类型的关系
2.5 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业的内涵
2.5.1 乡村旅游资源
2.5.2 乡村旅游业
2.6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6.1 共容利益协调理论
2.6.2 利益主体理论
2.6.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6.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6.5 博弈论
2.6.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
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述
3.1.1 网络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2 政府干预和市场培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1.3 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4 中介组织引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5 外向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6 合作社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述
3.2.1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2.2 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的发展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1 湘西简介
4.1.1 人口民族
4.1.2 特色村寨和主要旅游线路
4.2 湘西乡村旅游的缘起
4.2.1 湘西乡村旅游的萌芽阶段
4.2.2 湘西乡村旅游探索阶段
4.2.3 湘西乡村旅游初期发展阶段
4.2.4 湘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阶段
4.3 湘西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类型
4.3.1 湘西乡村旅游资源
4.3.2 湘西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4.4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不清晰
4.4.2 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4.4.3 地域发展不均衡
4.4.4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4.4.5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不当
4.4.6 经营管理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4.4.7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4.4.8 相关体制与政策不够完善
4.4.9 城市化和商业化淡化了乡村旅游地的原真性
4.4.10 乡村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
4.4.11 乡村旅游飞地化和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4.4.12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不平等
4.5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以德夯村为例
4.5.1 德夯村概况
4.5.2 德夯村收入及就业情况分析
4.5.3 德夯村旅游收益家庭的收入分配与基尼系数分析
4.5.4 农户家庭旅游业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4.5.5 实证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湘西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分析
5.1 湘西乡村旅游的经济作用和影响的定量分析
5.1.1 基于湘西凤凰县、吉首市和永顺县的统计分析
5.1.2 乡村旅游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
5.2 乡村旅游对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5.2.1 乡村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效应分析
5.2.2 乡村旅游对村民增收的作用
5.3 乡村旅游的生态影响—以永顺小溪为例
5.3.1 永顺小溪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5.3.2 乡村旅游对小溪旅游景区生态的影响
5.4 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以德夯村为例
5.4.1 德夯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5.4.2 乡村特征和民族特征被淡化
5.4.3 乡村古村落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5.5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效用分析
5.5.1 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5.5.2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5.6 本章小结
6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评述
6.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6.1.2 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6.1.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评价模型
6.1.4 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
6.2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6.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6.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4 指标水平值的标准化方法
6.3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3.1 综合评价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步骤
6.3.2 凤凰县山江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7.1 尽快确定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7.2 加快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市场定位
7.2.1 加快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7.2.2 注重湘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7.3 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
7.3.1 明确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7.3.2 明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7.4 明确乡村旅游生态功能的合理区划及有效利用
7.5 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
7.6 选择适宜的湘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1 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2 多主体利益共容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3 政府主导的扶贫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4 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5 开放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7 重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7.7.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7.7.2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7.7.3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利益视角的“新农保”政策过程分析——以民族地区为例[J]. 麻学锋,郭文娟,马红鸽. 人口与经济. 2011(01)
[2]乡村旅游对欠发达旅游目的地影响探析——以桂林阳朔历村为例[J]. 陈伍香,李咏梅. 社会科学家. 2010(09)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社会学的分析思路及解决方案[J]. 左晓斯.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5)
[4]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09)
[5]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以Pro-Poor Tourism(PPT)为核心[J]. 王铁,张全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6]乡村旅游的民生效应探讨[J]. 唐健雄. 旅游学刊. 2010(09)
[7]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J]. 赵黎明. 旅游学刊. 2010(09)
[8]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J]. 陈觉. 经济地理. 2010(08)
[9]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J]. 白凯. 人文地理. 2010(04)
[10]论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开发[J]. 安贺新,张立晓.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07)
博士论文
[1]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继庆.东北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研究[D]. 廖珍杰.湘潭大学 2008
[2]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D]. 张果果.贵州大学 2008
[3]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张海霞.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78833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2.1.1 乡村旅游概念辨析
2.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2.2 生态旅游概念和类型
2.2.1 生态旅游概念
2.2.2 生态旅游的类型
2.3 农业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2.3.1 农业旅游的概念
2.3.2 农业旅游的类型
2.4 乡村旅游与相关旅游类型的关系
2.5 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业的内涵
2.5.1 乡村旅游资源
2.5.2 乡村旅游业
2.6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6.1 共容利益协调理论
2.6.2 利益主体理论
2.6.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6.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6.5 博弈论
2.6.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
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述
3.1.1 网络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2 政府干预和市场培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1.3 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4 中介组织引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5 外向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6 合作社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述
3.2.1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2.2 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的发展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1 湘西简介
4.1.1 人口民族
4.1.2 特色村寨和主要旅游线路
4.2 湘西乡村旅游的缘起
4.2.1 湘西乡村旅游的萌芽阶段
4.2.2 湘西乡村旅游探索阶段
4.2.3 湘西乡村旅游初期发展阶段
4.2.4 湘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阶段
4.3 湘西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类型
4.3.1 湘西乡村旅游资源
4.3.2 湘西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4.4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不清晰
4.4.2 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4.4.3 地域发展不均衡
4.4.4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4.4.5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不当
4.4.6 经营管理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4.4.7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4.4.8 相关体制与政策不够完善
4.4.9 城市化和商业化淡化了乡村旅游地的原真性
4.4.10 乡村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
4.4.11 乡村旅游飞地化和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4.4.12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不平等
4.5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以德夯村为例
4.5.1 德夯村概况
4.5.2 德夯村收入及就业情况分析
4.5.3 德夯村旅游收益家庭的收入分配与基尼系数分析
4.5.4 农户家庭旅游业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4.5.5 实证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湘西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分析
5.1 湘西乡村旅游的经济作用和影响的定量分析
5.1.1 基于湘西凤凰县、吉首市和永顺县的统计分析
5.1.2 乡村旅游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
5.2 乡村旅游对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5.2.1 乡村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效应分析
5.2.2 乡村旅游对村民增收的作用
5.3 乡村旅游的生态影响—以永顺小溪为例
5.3.1 永顺小溪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5.3.2 乡村旅游对小溪旅游景区生态的影响
5.4 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以德夯村为例
5.4.1 德夯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5.4.2 乡村特征和民族特征被淡化
5.4.3 乡村古村落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5.5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的效用分析
5.5.1 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5.5.2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5.6 本章小结
6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评述
6.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6.1.2 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6.1.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评价模型
6.1.4 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
6.2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6.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6.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4 指标水平值的标准化方法
6.3 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3.1 综合评价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步骤
6.3.2 凤凰县山江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湘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7.1 尽快确定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7.2 加快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市场定位
7.2.1 加快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7.2.2 注重湘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7.3 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
7.3.1 明确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7.3.2 明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7.4 明确乡村旅游生态功能的合理区划及有效利用
7.5 优化乡村旅游空间结构
7.6 选择适宜的湘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1 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2 多主体利益共容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3 政府主导的扶贫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4 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6.5 开放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7.7 重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7.7.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7.7.2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7.7.3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利益视角的“新农保”政策过程分析——以民族地区为例[J]. 麻学锋,郭文娟,马红鸽. 人口与经济. 2011(01)
[2]乡村旅游对欠发达旅游目的地影响探析——以桂林阳朔历村为例[J]. 陈伍香,李咏梅. 社会科学家. 2010(09)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社会学的分析思路及解决方案[J]. 左晓斯.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5)
[4]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09)
[5]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以Pro-Poor Tourism(PPT)为核心[J]. 王铁,张全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6]乡村旅游的民生效应探讨[J]. 唐健雄. 旅游学刊. 2010(09)
[7]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J]. 赵黎明. 旅游学刊. 2010(09)
[8]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J]. 陈觉. 经济地理. 2010(08)
[9]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J]. 白凯. 人文地理. 2010(04)
[10]论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开发[J]. 安贺新,张立晓.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07)
博士论文
[1]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继庆.东北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研究[D]. 廖珍杰.湘潭大学 2008
[2]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D]. 张果果.贵州大学 2008
[3]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张海霞.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7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67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