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14:13
截至目前,民宿在我国大陆地区兴起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从2006年至2010年底民宿业在大陆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1年至今,大陆民宿业发展更呈迅猛之势。在国家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特别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各地的民宿项目纷纷启动,然而,因为缺乏精准的发展模式,很多民宿群项目最终失败。民宿产业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切入点,是实现乡村经济转型的关键点,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乡村古村落民宿村发展的模式,带动古村落乡村旅游业发展意义深远。民宿最早兴起于英国,后逐渐发展至亚洲的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民宿业发展比大陆要早,成熟度比大陆要高。目前大陆地区民宿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以云南、厦门、贵州、浙江等地发展比较早、比较快。其中民宿多围绕景区或风景秀丽之处而建,比如云南丽江、厦门鼓浪屿、贵州荔枝、浙江莫干山、桐庐等,皖南山区风景秀丽,黄山、黟县古民居更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如何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民宿产业发展模式值得思考。本文首先从研究民宿本身的特质和价值着手,分析了民宿的情怀属性和商品属性,同时指出民宿的核心价值,民宿的景观环境、民宿所在的地域...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实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4 社区营造理论
2.3 国内外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2.3.1 国外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2.3.2 国内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第3章 民宿项目分析
3.1 民宿属性分析
3.1.1 情怀属性
3.1.2 商品属性
3.2 民宿价值分析
3.2.1 景观环境
3.2.2 本土文化
3.2.3 民宿设计
3.2.4 民宿软实力
第4章 民宿村典型发展模式分析及对黟县民宿的参考意义
4.1 典型民宿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1.1 民宿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凤州羌族民宿村
4.1.2 民宿村社区营造发展模式·台湾桃米村
4.1.3 民宿村主题提炼模式·松阳四都乡云民宿
4.1.4 民宿村景点开发模式·江宁石塘村
4.1.5 民宿综合体模式·桐庐巴比松世界民宿村
4.2 民宿群典型模式优劣势、适用条件分析及对黟县的参考意义
第5章 黟县民宿村发展现状、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分析
5.1 黟县民宿发展现状分析
5.2 黟县民宿村发展现有优势条件分析
5.2.1 旅游资源
5.2.2 地理区位
5.2.3 政策环境
5.2.4 市场趋势
5.3 黟县民宿村项目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分析与对策
5.3.1 黟县民宿旅游特色打造的问题与对策
5.3.2 黟县民宿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与对策
5.3.3 民宿村旅游基础配套的问题与对策
5.3.4 消防安全、基本医疗保障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与对策
5.4 黟县民宿村项目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与对策
5.4.1 古村落生态环境能否保持的问题与对策
5.4.1.1 古村落民宿旅游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5.4.1.2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5.4.2 发展民宿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
5.4.2.1 发展民宿村旅游与带动乡村旅游的关系
5.4.2.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5.4.3 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宿产业提升的问题
5.4.3.1“互联网+”民宿平台管理发展模式
5.4.3.2“互联网+”民宿分享思维发展模式
5.4.3.3“互联网+”民宿体验经济发展模式
5.4.4 民宿村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本地居民同步发展的问题
5.4.4.1 本地居民未同步民宿村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
5.4.4.2 黟县古村落居民参与民宿村营造现状分析
5.4.4.3 黟县居民参与民宿村营造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第6章 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依据
6.2 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 殷剑,张慧勤,曾少明.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1)
[2]民宿业发展新态势与政府行为分析——基于杭州民宿的调查研究[J]. 阮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3]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张琳,邱灿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5(05)
[4]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比较——以西递、宏村为例[J]. 刘慧洁.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1)
[5]试析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旅游开发——以云南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 周灿.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04)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 童成林. 建筑与文化. 2014(02)
[7]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J]. 罗家德,帅满. 社会科学家. 2013(08)
[8]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冯骥才. 民间文化论坛. 2013(01)
[9]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究[J]. 黄其新,周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12)
[10]顾客感知视角下民宿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 范欧莉. 江苏商论. 2011(10)
博士论文
[1]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娜.安徽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角色问题研究[D]. 梁赛红.苏州大学 2016
[2]社区营造模式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 屈秋谷.西北大学 2015
[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D]. 黄蓉.中南林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681813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实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4 社区营造理论
2.3 国内外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2.3.1 国外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2.3.2 国内民宿发展实践与研究
第3章 民宿项目分析
3.1 民宿属性分析
3.1.1 情怀属性
3.1.2 商品属性
3.2 民宿价值分析
3.2.1 景观环境
3.2.2 本土文化
3.2.3 民宿设计
3.2.4 民宿软实力
第4章 民宿村典型发展模式分析及对黟县民宿的参考意义
4.1 典型民宿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1.1 民宿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凤州羌族民宿村
4.1.2 民宿村社区营造发展模式·台湾桃米村
4.1.3 民宿村主题提炼模式·松阳四都乡云民宿
4.1.4 民宿村景点开发模式·江宁石塘村
4.1.5 民宿综合体模式·桐庐巴比松世界民宿村
4.2 民宿群典型模式优劣势、适用条件分析及对黟县的参考意义
第5章 黟县民宿村发展现状、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分析
5.1 黟县民宿发展现状分析
5.2 黟县民宿村发展现有优势条件分析
5.2.1 旅游资源
5.2.2 地理区位
5.2.3 政策环境
5.2.4 市场趋势
5.3 黟县民宿村项目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分析与对策
5.3.1 黟县民宿旅游特色打造的问题与对策
5.3.2 黟县民宿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与对策
5.3.3 民宿村旅游基础配套的问题与对策
5.3.4 消防安全、基本医疗保障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与对策
5.4 黟县民宿村项目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与对策
5.4.1 古村落生态环境能否保持的问题与对策
5.4.1.1 古村落民宿旅游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5.4.1.2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5.4.2 发展民宿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
5.4.2.1 发展民宿村旅游与带动乡村旅游的关系
5.4.2.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5.4.3 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宿产业提升的问题
5.4.3.1“互联网+”民宿平台管理发展模式
5.4.3.2“互联网+”民宿分享思维发展模式
5.4.3.3“互联网+”民宿体验经济发展模式
5.4.4 民宿村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本地居民同步发展的问题
5.4.4.1 本地居民未同步民宿村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
5.4.4.2 黟县古村落居民参与民宿村营造现状分析
5.4.4.3 黟县居民参与民宿村营造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第6章 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依据
6.2 黟县古村落民宿村发展模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 殷剑,张慧勤,曾少明.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1)
[2]民宿业发展新态势与政府行为分析——基于杭州民宿的调查研究[J]. 阮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3]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张琳,邱灿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5(05)
[4]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比较——以西递、宏村为例[J]. 刘慧洁.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1)
[5]试析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旅游开发——以云南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J]. 周灿.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04)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 童成林. 建筑与文化. 2014(02)
[7]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J]. 罗家德,帅满. 社会科学家. 2013(08)
[8]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冯骥才. 民间文化论坛. 2013(01)
[9]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研究[J]. 黄其新,周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12)
[10]顾客感知视角下民宿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 范欧莉. 江苏商论. 2011(10)
博士论文
[1]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娜.安徽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角色问题研究[D]. 梁赛红.苏州大学 2016
[2]社区营造模式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 屈秋谷.西北大学 2015
[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D]. 黄蓉.中南林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681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68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