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问题。通过纵览旅游吸引物研究的概况,具体讨论了符号学理论在旅游吸引物研究中的借鉴、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背景和条件3个基本问题。研究认为: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旅游吸引物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拓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文化视野。在国内旅游学术研究整体缺乏一种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且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较为薄弱的背景下,符号学理论和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是值得期待的,其也需要国内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符号化 机制 根基 现代性
【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近十年来保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优化研究”(2013FD055)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引言在西方旅游学界,从皮尔斯(pearce)、科恩(Cohen)到格雷本(Graburn),功绩卓著的旅游人类学家和旅游社会学家们总是习惯性地热衷于对旅游者(tourist)这一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1]12-14[2][3]355-369而旅游者研究也的确成为理解旅游意义以及旅游发生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晓慧;;刍议我国旅游吸引物的开发[J];经济视角(下);2008年10期
2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3 王宁;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J];旅游学刊;1997年03期
4 林刚;刘书安;;从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路径看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6年06期
5 毛彦斌;贾文毓;张爱国;;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J];旅游学刊;2006年12期
7 吴小天;李东;;关于义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8年02期
8 王中华;高建富;;对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研究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丁雨莲;赵媛;;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10 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耀武;;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旅游吸引物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雨;袁梦如;陈燕;;乡村旅游吸引物评价与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高向平;吴必虎;戈岳;;拉萨城市旅游吸引物再开发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吕毅 实习生 王世宁;皖南旅游购物节推出一批旅游吸引物[N];芜湖日报;2011年
2 单钢新;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国十大旅游吸引物”揭晓[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杨娜 李爽;以茶馆相声作为天津旅游吸引物的SWOT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4 巅峰智业集团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齐晓波 王清雨 董淑倩;乡村景区化发展新思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旅游吸引物[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田凤;三峡游轮提档升级再掀热潮[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到多伦多感受多元文化[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东霞;乡村旅游吸引物分类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艳辉;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维新;注意—体验视角下上海都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俊博;北宋东京寺院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1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