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峡县养生旅游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峡县养生旅游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养生旅游作为新兴旅游方式,是旅游业态纵深发展的高端形式,是人们在科技突飞猛进等积极因素和与之相反的“城市病”现象显著等消极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对健康与旅游双重需求的大势所趋,旅游业开始由传统的观光游转向养生养老游。西峡养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潜在开发优势显著。本文选择西峡为研究区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评价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产品现状和市场情况,从游客角度出发,构建包含7个维度28个因子的养生旅游游客感知价值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对28个评价因子进行IPA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等入手,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提出我国养生旅游研究的不足,在古代养生观、旅游区位论、体验经济论和游客感知价值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感知调查问卷定量分析,发现潜在问题提出具体对策。研究表明:(1)养生旅游认知大都停留在表层概念,整体社会认知度较低,西峡养生旅游发展态势低于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等旅游类别;(2)探究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初步构建养生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拟建游客感知度评价指标体系,经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验证,确定7个维度28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旅游开发条件、景区养生功能、养生配套设施、养生产品开发、景区服务水平、游客情感认知和游客认知成本,基于此,建立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感知调查问卷;(3)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整体呈现出西峡养生基础条件优势明显,但人文养生资源挖掘较浅、景区养生功能定位不明确、养生养老设施/基地建设滞后、基础配套设施欠妥、养生产品急需改进、景区专业化服务水平落后等问题突出。基础性分析显示,西峡是一个适合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等的综合旅游地;游客感知IPA分析指出,游客对西峡养生配套设施建设、养生产品开发、景区服务质量、景区养生功能等感知度较低,养生休闲娱乐设施、养生养老设施、产品性价比、产品创新性、从业人员素质、景区康体保健疗养功能等因子急需改进,游客整体感知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游客认知成本、养生旅游本体条件、养生配套设施建设、景区服务水平、景区养生功能、游客情感感知、养生产品开发。(4)西峡养生旅游开发要从整合养生资源,实现资源产品化、培育养生市场,细化养生产品、挖掘养生内涵,升级产品供给体系、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养生集聚区,创建全域旅游、强化管理机制,规划旅游空间、加大宣传提高认知等出发,形成农业休闲养生区、民俗风情养生区、主要养生功能区及恐龙文化养生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养生旅游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游客感知价值 IPA分析评价 养生旅游 开发对策 西峡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需求方式消费结构改变催生养生旅游12
- 1.1.2 旅游业纵深延续推动养生旅游12-13
- 1.1.3 国家政策保障养生旅游可持续13
- 1.1.4 游客感知提供养生旅游开发新视角13-14
- 1.2 研究意义14
- 1.2.1 理论意义14
- 1.2.2 实践意义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8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研究技术路线15-18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8-24
- 2.1 国内外养生旅游研究综述18-21
- 2.1.1 国外养生旅游研究综述18
- 2.1.2 国内养生旅游研究综述18-21
- 2.2 国内外游客感知价值研究综述21-23
- 2.2.1 国外游客感知研究综述21-22
- 2.2.2 国内游客感知研究综述22-23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23-24
- 2.3.1 养生旅游研究述评23
- 2.3.2 游客感知价值研究述评23-24
- 3 理论基础24-30
- 3.1 中国古代养生学理论24
- 3.2 旅游区位伦24-25
- 3.3 体验经济理论25
- 3.4 游客感知价值理论25-30
- 3.4.1 游客感知价值的概念26
- 3.4.2 游客感知价值模型26-28
- 3.4.3 养生旅游游客感知价值模型构建28-30
- 4 西峡县养生旅游现状分析与评价30-38
- 4.1 研究区域概况30-31
- 4.1.1 西峡县概况30-31
- 4.1.2 西峡县旅游发展概况31
- 4.1.3 西峡县养生旅游发展概况31
- 4.2 西峡县养生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31-36
- 4.2.1 西峡养生旅游旅游资源优势32-34
- 4.2.2 西峡养生旅游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34-36
- 4.3 西峡县养生旅游市场、产品开发分析36-37
- 4.3.1 西峡养生旅游市场现状36-37
- 4.3.2 西峡县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37
- 4.4 小结37-38
- 5 西峡县养生旅游游客感知分析与评价38-66
- 5.1 养生旅游游客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8-40
- 5.1.1 养生旅游游客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8-39
- 5.1.2 西峡县养生旅游游客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9-40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40-43
- 5.2.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40-41
- 5.2.2 数据整理与分析41-43
- 5.3 西峡县养生旅游游客感知问卷结果基础分析43-53
- 5.3.1 信度分析43-44
- 5.3.2 因子分析44-46
- 5.3.3 描述性统计分析46-52
- 5.3.4 单因素方差分析52-53
- 5.4 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感知问卷结果IPA分析53-63
- 5.4.1 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总体感知分析54
- 5.4.2 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分析54-57
- 5.4.3 西峡养生旅游游客感知指标体系IPA评价57-63
- 5.5 小结63-66
- 6 西峡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66-80
- 6.1 西峡县养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66-67
- 6.1.1 西峡养生旅游资源方面分析66
- 6.1.2 西峡养生旅游市场方面分析66
- 6.1.3 西峡养生旅游产品方面分析66-67
- 6.1.4 西峡养生旅游基础保障方面分析67
- 6.2 西峡养生旅游的具体发展对策67-80
- 6.2.1 整合养生旅游资源,发挥资源产品化优势68
- 6.2.2 培育成熟养生旅游市场,细化养生产品68-71
- 6.2.3 深度挖掘养生内涵,构建养生产品体系71-73
- 6.2.4 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73
- 6.2.5 加快养生旅游支撑体系建设,创建全域养生旅游73-77
- 6.2.6 强化养生旅游管理机制,,注重旅游科学发展77-79
- 6.2.7 加大养生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79-80
- 7 结语80-82
- 7.1 主要研究结论80-81
- 7.2 创新点81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6
- 附录86-92
- 致谢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际树;养生功能主导型旅游度假区调适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信辉;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3 楚晓;互助旅游法律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孙诚;涉外游轮口译—个人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友;西双版纳望天树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崔叶青;城市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年
7 林芝;旅游市场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芳;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大陆5A级景区旅游信息流网络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亚珍;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娇;基于符号学的乡村旅游真实性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峡县养生旅游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3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