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的云南贫困藏区旅游公平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的云南贫困藏区旅游公平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国内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有力的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公民旅游全域化、普及化、大众化带动了全国各大旅游景区发展升级,也给很多认知度低的景区被关注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抓住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机遇,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行业未形成规模的景区吸引游客,进而带动经济,成为很多景区及所在地政府、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本文采取发展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选取云南贫困藏区为案例点,以旅游形象屏蔽理论为基础,借鉴公平理论、旅游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应用旅游形象屏蔽强度模型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了不同旅游形象屏蔽类型导致的不同的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并以云南贫困藏区为案例点,通过旅游形象屏蔽模型,测算旅游景区实地感知形象、市场传播形象、形象相似性、时间距离等指标,得出云南贫困藏区存在着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和景区旅游发展不平衡;并针对不同屏蔽因素导致的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出了整体策略;针对不同竞争力和旅游形象屏蔽类型景区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本文目的是加深旅游形象屏蔽强度的量化分析、将旅游形象屏蔽与旅游扶贫结合;在屏蔽理论指导下实现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旅游发展愿望,通过帮助当地发展旅游改善区域条件、增加本地居民就业和收入实现减少贫困、促进经济的目标。
【关键词】:贫困 藏区 屏蔽 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0-12
- 一、理论意义10-11
- 二、实践意义11-12
- 第三节 研究思路12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12-13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3-14
- 第六节 研究方法14-16
- 一、文献查询法14
- 二、比较分析法14
- 三、问卷调查法14
- 四、定量研究法14
- 五、定性研究法14-16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6-23
- 第一节 旅游形象研究16-19
- 一、国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16-18
- 二、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18-19
- 第二节 旅游形象屏蔽研究19-20
- 第三节 旅游公平发展研究20-21
- 一、旅游环境公平研究20
- 二、平衡发展理论20-21
- 三、旅游权利论21
- 第四节 旅游扶贫研究21-23
- 一、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进展21-22
- 二、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22-23
- 第三章 理论基础23-30
- 第一节 空间经济学理论23-24
-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理论24-25
- 一、空间扩散理论24
- 二、空间认知理论24-25
- 第三节 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25-26
- 第四节 公平理论26-27
- 第五节 旅游形象理论27-30
- 一、旅游形象感知理论27-28
- 二、旅游形象屏蔽理论28-30
- 第四章 旅游形象屏蔽与旅游公平发展关系研究30-34
- 第一节 认知屏蔽导致形象感知不公平30-31
- 第二节 利益屏蔽导致投入机会不公平31-32
- 第三节 吸引力屏蔽导致消费决策不公平32-33
- 第四节 旅游形象屏蔽强度测算方法33-34
- 第五章 旅游形象屏蔽下的云南贫困藏区旅游发展案例研究34-61
- 第一节 云南贫困藏区贫困现状34-37
- 一、云南贫困藏区概念34
- 二、云南贫困藏区特征34-35
- 三、云南贫困藏区贫困现状35-36
- 四、云南贫困藏区应通过旅游发展经济36-37
- 第二节 云南贫困藏区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37-40
- 一、云南贫困藏区区域旅游不平衡现象37-38
- 二、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的屏蔽因素38-40
- 第三节 云南贫困藏区景区旅游发展不平衡40-61
- 一、旅游景区形象基础分析41-44
- 二、旅游景区屏蔽因素测量44-50
- 三、旅游形象屏蔽强度测算与分析50-55
- 四、景区形象综合竞争力测算与分析55-58
- 五、导致云南贫困藏区景区发展不平衡的屏蔽因素58-61
- 第六章 云南贫困藏区发展策略61-71
- 第一节 云南贫困藏区旅游发展策略61-67
- 一、旅游信息公平传递模式61-63
- 二、旅游投入公平均衡模式63-65
- 三、消费决策公平引导模式65-67
- 第二节 云南贫困藏区景区旅游发展策略67-71
- 一、萨马贡自然保护区67-68
- 二、滇金丝猴国家公园68-69
- 三、其宗村69-71
- 第七章 结论71-72
- 第一节 研究结论71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71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际树;养生功能主导型旅游度假区调适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2 向银;成都市乡村旅游中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齐颖新;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楠;乳山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姬志聪;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增权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曾智敏;武夷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 王军军;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巧云;基于适应性主体视角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9 黄杰龙;乡村旅游农户感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关系及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10 王英;“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哈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的云南贫困藏区旅游公平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6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