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村落 旅游开发 形态变化 喜洲村 西递村 龙泉村 寺登村
【摘要】:近十余年来,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对村落旅游开发与村落形态变化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在开展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中需弥补这一空白。根据旅游开发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变化,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划分为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4类。针对4种类型的村落,各选其一,从村落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民居、整体风貌等构成要素出发,探讨各类型村落的形态变化特征,构建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指出村落的形态变化受到市县级政策与管理措施、开发商与规划师、村民收入与村落人口、传统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8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旅游开发 形态变化 喜洲村 西递村 龙泉村 寺登村
【分类号】:F592
【正文快照】: 1研究概述及主要研究结论近十余年来,许多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成为旅游热点,游客量逐年增加。以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宏村为例,西递村的游客量从1991年的1.61万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44.18万人次,宏村的游客量从1991年的0.41万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46.82万人次。全国各地的村落旅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2 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4期
3 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年04期
4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5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张凤荣;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3 刘雪;刁承泰;张景芬;刘贵芬;申希兵;;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土地整理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4 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5 王咏,陆林;芜湖市旅游市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林辰,吴小根,丁登山;峡谷旅游开发研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8 崔晓明;;再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赵现红;旅华主要群体外国游客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张立生;;城市RBD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3 夏敏慧;冯芳;;海南体育旅游应选择特色生态集约型开发模式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探析[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跃雪;吴先忠;;论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6 汤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群整体保护策略——以苏州西山镇古村落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皎;;关于城市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俞曦;汪芳;;城市园林游憩活动谱研究——以无锡市为例[A];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论文交流材料[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王炜;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玲玲;小城镇建设中文物古迹保护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2 冯海霞;旅游地文化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杜耀武;入世后西部开发中旅游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以及陕西、西安的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席岳婷;西安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红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GIS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彦;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理念及方法体系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苗学玲;旅游购物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庆斌;观光农业及其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唐顺英;长春都市旅游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钱益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仪三,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2 李迅,许顺才,朱文华,张勤;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4期
3 郑连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目标[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4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5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9年01期
6 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J];地理科学;1998年01期
7 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8 丁圣彦,钱乐祥,曹新向,李爽,李昊民;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9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10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练红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2 刘传广;王吉梅;;赣榆茶文化旅游开发浅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1年03期
3 王多惠;;黎族饮食文化旅游挖掘与开发[J];中国商贸;2011年21期
4 刘彩玲;;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以河南省南召县大石窑村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于洪;;论北京雍和宫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6 王会芳;许学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7 路科;;生态脆弱地区的特殊旅游环保模式研究[J];草业科学;2011年08期
8 梁海燕;袁书琪;;福建土楼旅游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杨淑鸿;;甘肃开展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10 朱青;;湘峪“三都古城”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J];小城镇建设;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波;;中国海滨旅游开发: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王广贵;刘e,
本文编号:852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85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