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0:29

  本文关键词: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传播 城市旅游形象 符号学 编码-解码 拟态环境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在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效益,乃至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缩影,在城市对外推广旅游的过程中发挥着“代言人”的作用,已然成为各地打造旅游竞争力的着力点。大众旅游与大众传播紧密相联,旅游业自诞生伊始便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崛起,其新型传播特质使现代旅游传播活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它丰富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形式和传播主体,使旅游传播活动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结合成熟的传播学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审视也就更显必要。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到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这个脱胎于现实世界但存在于媒介世界中的虚拟媒介环境,启发传播学界展开不断深入的探索。可以说,“拟态环境”是伴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有关它的研究也可不必局限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在大众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时,拟态环境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且离不开旅游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的共同参与。在城市旅游传播中,旅游传播主体以及旅游传播受众借由旅游传播媒介所进行的旅游传播活动,都促成了“拟态环境”的诞生,在这个环境中,城市旅游形象得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即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符号化过程。借助“编码-解码”理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抽象过程,即:编码一—城市旅游形象的生成,解码——城市旅游形象的解读,反馈——城市旅游形象的再生成。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有着丰富的城市形象要素,但城市的形象定位工作起步和展开较晚,城市形象传播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拟态环境视角下,对南京城市旅游形象传播进行实证分析。南京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的拟态环境主要由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构建而成。在此基础上围绕南京旅游形象传播的符号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旅游传播主体主导下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符号特征进行了文本内容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旅游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编码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编码动机、内容和类型上。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可以对旅游传播受众在旅游传播过程中的身份特征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与传播媒介的互动中,以及对旅游传播信息的解读中,最后反映在对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的反馈和传播中。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对南京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为提出策略建议提供思路。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涉及优化路径和长期支撑系统。如果将拟态环境形容为一个“生态系统”,其构建离不开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为实现三者的“生态循环”,需要在操作路径上对这三者进行优化,以提高城市旅游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另外,为实现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则需要构建一个维持生态平衡的支撑系统,构建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撑系统:其中硬件支持主要包含媒介建设等方面,软件支持则包含政策建设、媒介素养、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大投入,建立全方位旅游传播体系;强化意识,重视营造良好拟态环境。
【关键词】:旅游传播 城市旅游形象 符号学 编码-解码 拟态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2
  • 1. 研究背景10-11
  • 1.1 后现代主义下的“消费文化”兴起10
  • 1.2 旅游活动的符号化倾向日益明显10
  • 1.3 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旅游符号传播提供了空间10-11
  • 1.4 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品牌定位不清11
  • 1.5 旅游“拟态环境”与旅游现实之间存在信息鸿沟11
  • 2. 研究意义与目的11-12
  • 2.1 研究意义11-12
  • 2.2 研究目的12
  • 3. 研究现状12-18
  • 3.1 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12-15
  • 3.2 国内外拟态环境研究15-16
  • 3.3 国内外旅游符号传播研究16-18
  • 3.4 简评18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 4.1 研究内容18-19
  • 4.2 研究方法19-20
  • 5. 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20-22
  • 5.1 技术路线20
  • 5.2 可行性分析20-22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22-30
  • 1. 相关概念22-26
  • 1.1 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传播22-24
  • 1.2 拟态环境及其构建24-25
  • 1.3 符号传播与旅游符号25-26
  • 2. 理论基础26-30
  • 2.1 编码-解码理论26-27
  • 2.2 拟态环境理论27-30
  • 第二章 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的“拟态环境”30-38
  • 1. 拟态环境的构建分析30-34
  • 1.1 旅游传播主体30-32
  • 1.2 旅游传播受众32-33
  • 1.3 旅游传播媒介33-34
  • 2. 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符号化过程34-38
  • 2.1 编码:城市旅游形象的生成35-36
  • 2.2 解码:城市旅游形象的解读36
  • 2.3 反馈:城市旅游形象的再生成36-38
  • 第三章 拟态环境下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实证分析:南京的例证38-61
  • 1. 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38-40
  • 1.1 形象定位38-39
  • 1.1.1 南京城市意象与城市形象38
  • 1.1.2 南京城市形象定位与口号38-39
  • 1.2 形象要素39-40
  • 1.2.1 硬件形象39-40
  • 1.2.2 软件形象40
  • 2 南京城市旅游拟态环境的构建分析40-44
  • 2.1 旅游传播主体40-42
  • 2.1.1 南京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40-41
  • 2.1.2 景点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41
  • 2.1.3 旅游者41-42
  • 2.2 旅游传播受众42
  • 2.2.1 潜在受众42
  • 2.2.2 现实受众42
  • 2.3 旅游传播媒介42-44
  • 2.3.1 印刷媒介42-43
  • 2.3.2 电子媒介43
  • 2.3.3 实物媒介43-44
  • 3. 拟态环境下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符号化过程44-59
  • 3.1 基于旅游传播主体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符号编码44-50
  • 3.1.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44-45
  • 3.1.2 文本内容分析45-49
  • 3.1.3 结论49-50
  • 3.2 基于旅游传播受众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符号解码50-59
  • 3.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50-51
  • 3.2.2 问卷结果分析51-58
  • 3.2.3 结论58-59
  • 4 拟态环境下南京城市旅游形象传播评价59-61
  • 4.1 传播特征59-60
  • 4.1.1 同一性:“人文绿都”的形象定位符合传播主体与受众期望59
  • 4.1.2 不平衡性: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景区冷热不均59
  • 4.1.3 差异性:不同旅游传播主体的传播偏好存在差异59-60
  • 4.2 存在问题60-61
  • 4.2.1 城市定位与旅游形象定位主题不统一60
  • 4.2.2 不同旅游传播主体各自为营60-61
  • 第四章 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61-66
  • 1. 促进生态循环——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优化路径61-63
  • 1.1 旅游传播主体61-62
  • 1.1.1 遵从职业规范创造有序传播环境61-62
  • 1.1.2 尊重旅游受众转变传播观念62
  • 1.2 旅游传播媒介62-63
  • 1.2.1 创新媒介形式整合多元渠道62
  • 1.2.2 体现社会价值实现媒介使命62-63
  • 1.3 旅游传播受众63
  • 1.3.1 强化受众的媒介意识63
  • 1.3.2 提高受众的媒体素养63
  • 2. 维护生态平衡——拟态环境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长期支撑系统63-66
  • 2.1 加大投入建立全方位旅游传播体系63-64
  • 2.1.1 加强不同旅游传播媒介之间的合作互通63-64
  • 2.1.2 发挥城市旅游信息门户的信息枢纽作用64
  • 2.1.3 重视旅游传播受众的传播能力64
  • 2.2 强化意识重视营造良好拟态环境64-66
  • 2.2.1 树立旅游拟态环境意识64
  • 2.2.2 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64
  • 2.2.3 整合社会旅游服务资源64-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附录1 (调查问卷)73-75
  • 附录2 (论文所用图表)75-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77


本文编号:858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858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