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标水岩哈尼族村寨的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20:07

  本文关键词:旅游人类学视野下标水岩哈尼族村寨的旅游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权力 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话语权力


【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实际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在追逐经济利润的源动力中拉开了序幕。标水岩村,一个红河州偏远的哈尼族村寨,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下也被卷入了旅游开发的洪流中。本文以标水岩哈尼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为案例,分析标水岩村围绕旅游开发产生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题材。从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旅游开发的原因、现实影响、后果和应注重的原则。首先在旅游开发原因方面,标水岩村的旅游开发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于红河州政府的“美丽家园”计划,但金平县政府把标水岩村定位为一个旅游开发项目却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旅游活动是游客与旅游对象物的互动过程,政府坚持打造出标水岩村的自然风景和哈尼风情即是来自于对游客心理的把握。对于当代人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本主导的、严密科层制的、对人高度规制的社会,人们渴望脱离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去亲近大自然,寻求生命的意义,而自然始终是一个无言的倾听者,是现代人寄托情感重要的载体,这是现代游客依然把自然作为旅游对象的主要原因。在另一层面,旅游人类学认为游客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作为消费对象来源于民族文化资源在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生成的话语权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成了特定的话语权力,并通过使自身合法化的方式来彰显其独特的吸引力,进而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与其说是外部力量把少数民族文化界定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如说少数民族文化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生成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凭借自身的话语言说被外界所认可,再经由“艺术家”修饰和视觉表达技巧来满足现代游客关于异文化的想象,最终在游客与民族文化或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商品的互动中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深层原因。在以数据和案例说明标水岩村的旅游开发现状后,本文对处于旅游开发前期的标水岩村的效果进行了一个前景预测。旅游开发是一项不确定性很高的风险投资,标水岩村的旅游开发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在政府多元目标的评价框架内,单纯地以成功或失败来评估标水岩村的旅游效果有失客观。本文在理论上预设了两种可能结果,一是关于在良性的市场体系下标水岩村的文化与社会走向的预设,在此条件下本文认为,标水岩村哈尼文化商品化不可避免,当地哈尼族主体会逐步转变生计方式、外部资本可能进入标水岩旅游开发运作;二是在旅游市场功能缺失条件下,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主体可能的行为取向,本文同样在大量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地方政府可能会想办法招商引资,也可能不了了之,但村民依然维持现有的生计方式。可以说,标水岩村的旅游开发的进行给当地哈尼族主体会带来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无论如何,标水岩村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前期阶段,它如果遵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可以为所有的参与者带来积极影响。旅游开发是一个参与主体相互协调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努力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撑。作为主导者,地方政府首先应该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引导哈尼族社区充分参与到标水岩旅游开发中来,充分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当地哈尼族主体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把握旅游开发对自己有益的方面;外来游客在标水岩村应该尊重当地哈尼族主体,文明旅游。如此,标水岩村旅游开发才有可能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国家权力 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话语权力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0
  •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0-20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20-23
  • 导言23-25
  • 第一章 旅游人类学视域下标水岩哈尼村寨开发的原因透视25-38
  • 第一节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外生动力机制27-30
  • 第二节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供给动力机制30-34
  • 第三节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机制34-38
  • 第二章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现状分析38-54
  • 第一节 标水岩村旅游总体开发状况38-42
  • 第二节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背景下哈尼族主体的生存状况42-47
  • 第三节 标水岩民俗旅游村作为旅游产品的真实性状况47-54
  • 第三章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结果的两种前景预设54-70
  • 第一节 良性旅游市场体系运行条件下标水岩村的文化与社会走向55-67
  • 第二节 功能缺失条件下标水岩村旅游开发参与主体的可能行为取向67-70
  • 第四章 标水岩村旅游开发路径的理性化思考70-86
  • 第一节 以标水岩哈尼族主体生存状态指导开发71-74
  • 第二节 以标水岩民俗旅游产品真实性吸引游客74-78
  • 第三节 以标水岩哈尼族社区参与平衡利益78-81
  • 第四节 以东道主/游客交往平等实现发展81-86
  • 结语86-88
  • 参考文献88-95
  • 附录95-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00-101
  • 致谢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慧;朱斌斌;;湖北省旅游服务业与增进就业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7期

2 何金菊;杨定华;;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旅游服务业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8期

3 李永宠;;论旅游服务业[J];经济问题;2013年12期

4 王新祝;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城”的设想──世界级旅游品牌[J];浦东开发;2000年07期

5 唐俊雅;从福州市民对旅游服务业的认知谈本地旅游市场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6 郭荣朝;我国旅游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8 周娜;;湖南旅游服务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金融经济;2005年14期

9 周永博,谢雨萍,李肇荣;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宋柏松 ,刘荣增 ,张志杰;围绕增强“六个力”促进旅游大发展[J];河南科技;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德显;;关于河南“旅游立省”问题之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周哲;洪国志;;对等开放,深化粤港旅游合作[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3 申葆嘉;;“战略与学术”:旅游发展的共同使命[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志英;叶岱夫;;区域旅游中人地互感景观的理论与实践[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刘宇;刘敏;吴泰岳;谭家伦;刘建国;;通州区京郊旅游发展报告[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6 蒋洪南;;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标准化建设[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杨京华;;贵州省六盘水市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探索[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维;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9 李阳;;后十二运时代,加快发展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对策建议[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10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小爱 通讯员 夏亮;长沙欲成国内首个现代旅游服务业城市[N];湖南日报;2011年

2 田文杰;我市召开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组会议[N];晋中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佳宁;推进全市文化旅游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N];承德日报;2012年

4 特派记者 王芬兰;狮城经验助力苏州滨湖旅游服务业[N];苏州日报;2013年

5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形象贸易”,演绎江苏旅游别样天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6 安阳市旅游局局长 张建国;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实现旅游工作新突破[N];安阳日报;2007年

7 ;借鉴外地经验 强力开发旅游三产服务业[N];洛阳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覃敏笑 李涵颖;做好旅游市场恢复重建工作 努力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8年

9 乔木邋河北记者站 李勇;河北红色旅游成为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苏州旅游从“园林清唱”到“城市合唱”[N];中国旅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碧莎;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程南洋;基于资源约束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韩春鲜;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5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亚雄;明清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朱昌茂;旅游影响下和顺侨乡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素梅;产业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旅游业态竞争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吴金阳;明代中晚期文士旅游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维超;台儿庄古城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吴挺可;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度假区旅游地产化倾向规划控制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王玉亭;试论铜仁市黄道,

本文编号:907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907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