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失败下声誉毁损诱因与修复对策研究 ——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9 04:06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信任和赞美的程度。在信号传递的作用下,高审计声誉可以给事务所带来更多的客户和超额收益,称为“声誉溢价”;相反,较低的声誉会触发低审计质量的警报,引发包括行政监管惩戒、客户改聘、业务受限、审计师流失在内的严重经济后果,称之为声誉毁损的“溢出效应”。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声誉是审计市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规范机制,是维系审计市场平衡的“看不见的手”,通过传递事务所的审计声誉的信号,构建优胜劣汰的审计生态。审计市场越发展,就越需要拥有高声誉的审计机构来保驾护航,而近年来审计失败事件的频发往往成为声誉毁损的重要导火索。因此,在审计失败的背景下,探寻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毁损的具体诱因,并寻找声誉修复的路径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BDO成员所,也是中国业界闻名的内资大所,近年来因大智慧、步森股份、金亚科技、国药科技、超华科技等重大审计失败案件的问世使声誉遭到连续性毁损,符合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适用性标准。对此本文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2014年8月—2018年12月作为观测期,对立信事务所进行持续性追踪,通过梳理立信会...
【文章来源】: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审计声誉文献研究综述Fig.1-2Literaturereviewonauditreputation
审计失败下声誉毁损诱因与修复对策研究——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18是审计契约关系。审计委托代理理论涉及企业高管、所有者与审计师三方角色,由于三者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因而也被称之为“合谋阻止规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关系如图2-1所示。图2-1双层委托代理理论关系Fig.2-1Double-layerprincipal-agenttheory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指拥有生产经营权的管理者和作为委托人的投资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源。在第一层关系中,代理人有着信息优势,掌握着企业基本的真实信息和实质经营决策权;而委托人处于信息资源的劣势,只能获取财务报表及相关附属资料的二手信息。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依旧作为委托人角色的产权所有者与聘请的审计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层关系直接表现为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在此供需关系中,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而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审计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样具有“经济人”属性;代理人则可能会利用这一属性,与审计师进行合谋,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师存在不顾委托人对出具的报告进行合理鉴证这一初衷,而违反契约追逐自身的利益的可能。在审计市场理论中,审计师的这种为追逐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导致整个审计市场质量下降的逆向选择行为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了规避这一现象导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需要对审计师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其具体措施包括“硬措施-行政监管与处罚”,和“软手段-声誉机制运行下的市场自我调节”。只有二者相互兼容,互为补充才能使审计市场形成更健康的生态循环,本文重点研究的
审计失败下声誉毁损诱因与修复对策研究——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20图2-2信号传递与审计声誉机制运用Fig2-2Signaltransmissionandtheapplicationofauditreputationmechanism众所周知,独立审计是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而审计声誉机制是检验其是否恪尽职守,发挥效用的有力工具,因而可以有效规避审计师过度的逆向选择,以此来防范审计市场失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公众投资者通过市场传递的信号来决定自己对某一特定投资对象的财务预期。声誉越高的事务所及其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信赖程度,投资者对经其审计的客户的投资倾向度会大大高于经低声誉审计师审计的客户。积极培育正向审计声誉、防范声誉受损的事务所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收益,赢得更多的审计市场份额,也可以要求更高的审计收费,这种情况被称为“声誉溢价”;而与之相反,如果审计师在市场中不扮演好自己的警察角色,触发了违规雷区,就会导致声誉毁损,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2.3审计声誉毁损的“溢出效应”审计声誉毁损的后果与“溢出效应”息息相关。声誉毁损的“溢出效应”是指:当审计师声誉受损时,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其审计质量的质疑而导致客户及其他方面的损失,且具有相似审计质量的其他审计师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其客户也存在类似损失的现象。最早对声誉溢出效应进行检验与研究的是基于安达信的全球网络角度进行研究的Hecker和Cahan等学者。Hecker以安然审计失败事件为研究起点,发现除安达信的德国客户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外,其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股价也因受到不同程度
本文编号:3543735
【文章来源】: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审计声誉文献研究综述Fig.1-2Literaturereviewonauditreputation
审计失败下声誉毁损诱因与修复对策研究——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18是审计契约关系。审计委托代理理论涉及企业高管、所有者与审计师三方角色,由于三者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因而也被称之为“合谋阻止规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关系如图2-1所示。图2-1双层委托代理理论关系Fig.2-1Double-layerprincipal-agenttheory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指拥有生产经营权的管理者和作为委托人的投资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源。在第一层关系中,代理人有着信息优势,掌握着企业基本的真实信息和实质经营决策权;而委托人处于信息资源的劣势,只能获取财务报表及相关附属资料的二手信息。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依旧作为委托人角色的产权所有者与聘请的审计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层关系直接表现为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在此供需关系中,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而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审计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样具有“经济人”属性;代理人则可能会利用这一属性,与审计师进行合谋,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师存在不顾委托人对出具的报告进行合理鉴证这一初衷,而违反契约追逐自身的利益的可能。在审计市场理论中,审计师的这种为追逐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导致整个审计市场质量下降的逆向选择行为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了规避这一现象导致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需要对审计师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其具体措施包括“硬措施-行政监管与处罚”,和“软手段-声誉机制运行下的市场自我调节”。只有二者相互兼容,互为补充才能使审计市场形成更健康的生态循环,本文重点研究的
审计失败下声誉毁损诱因与修复对策研究——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例20图2-2信号传递与审计声誉机制运用Fig2-2Signaltransmissionandtheapplicationofauditreputationmechanism众所周知,独立审计是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而审计声誉机制是检验其是否恪尽职守,发挥效用的有力工具,因而可以有效规避审计师过度的逆向选择,以此来防范审计市场失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公众投资者通过市场传递的信号来决定自己对某一特定投资对象的财务预期。声誉越高的事务所及其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信赖程度,投资者对经其审计的客户的投资倾向度会大大高于经低声誉审计师审计的客户。积极培育正向审计声誉、防范声誉受损的事务所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收益,赢得更多的审计市场份额,也可以要求更高的审计收费,这种情况被称为“声誉溢价”;而与之相反,如果审计师在市场中不扮演好自己的警察角色,触发了违规雷区,就会导致声誉毁损,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2.3审计声誉毁损的“溢出效应”审计声誉毁损的后果与“溢出效应”息息相关。声誉毁损的“溢出效应”是指:当审计师声誉受损时,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其审计质量的质疑而导致客户及其他方面的损失,且具有相似审计质量的其他审计师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其客户也存在类似损失的现象。最早对声誉溢出效应进行检验与研究的是基于安达信的全球网络角度进行研究的Hecker和Cahan等学者。Hecker以安然审计失败事件为研究起点,发现除安达信的德国客户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外,其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股价也因受到不同程度
本文编号:3543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54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