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

发布时间:2018-04-14 02:37

  本文选题:隐性知识 + 流动 ; 参考:《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年11期


【摘要】:隐性知识指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根据审计学科的特点,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如何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问题。本文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视角,指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的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显性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隐性知识。同时,给出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式。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refers to highly personal, subjective, and accumulated knowledge based on long-term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dit course, there is a problem of how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of audit cours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acit knowledge flow,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auditing case teach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explicit knowledge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interactive, heuristic scene reproduction and role-playing activities.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tacit knowledge in a subtle way.At the same time, the goal,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udit case teaching are given.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
【分类号】:F239.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清香;;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爽,黄荣怀;远程学习支持新发展与知识工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李作学;王前;齐艳霞;;员工隐性知识的识别及模糊综合评判[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3 沈周延;;利用案例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J];科技资讯;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琴;中等职业专科《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设计[D];河北大学;2005年

2 李传阳;基于网络环境的隐性知识传递与教师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洋;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栋媚;教师隐性知识在网络课程中的传递模型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孟彬;教师教学实践的隐性知识结构及其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余小燕;研究性学习中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转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伟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探讨及网络平台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化东;应用BLOG构建教研共同体的探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邵俊;构建角色均衡团队的知识共享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贾小娟;隐性知识:在对话教学中理解和共感[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01期

2 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年11期

3 俞剑琳,屠航;企业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5年09期

4 黄溶冰;;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彭明_g;从知识的视角审视企业档案工作[J];档案与建设;2004年02期

6 何时金;教学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延伸[J];商务周刊;2005年18期

7 周建设;蔡江川;周婕妤;;知识管理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王秀红;;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年02期

9 邵雪伟;;促进隐性知识显化的激励机制[J];经营与管理;2006年07期

10 赵永光;;知识管理策略初探[J];商业时代;2006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天雄;石娟;;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昕光;樊治平;王君;;论知识管理战略与信息技术的使用[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杨丽恒;石文典;;实践社区中隐性知识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康虹;黄瑞华;;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杨玲花;;隐性知识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A];2008年度全国第六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刘芬;石文典;;实践社区的沟通模式与隐性知识的传播[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禹献云;曾德明;;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忠;鞠蕾;;组织隐性知识积累路径研究:基于演化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王丽芬;张庆普;;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元芳;彭绪梅;;浅析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山澜;流动的风景[N];中国工商报;2000年

3 沈泉涌;提倡人才“软流动”[N];科技日报;2000年

4 沈泉涌;人才“软流动”好[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5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 张祥明;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德磊;春节返乡的知识传播意义[N];解放日报;2010年

7 新华社记者 王思海 张宝瑞;关注“流动小文盲”[N];人民日报;2000年

8 张志群;知识、力量与法律[N];福州日报;2007年

9 周静峰;把握不同知识特点 增强干部培训实效[N];学习时报;2007年

10 邓清源;人才的竞争是稳定好?还是流动好?[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晋封;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罗华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谢辉;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及扩散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陈列;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饶勇;旅游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樊斌;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李文安;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10 单伟;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SB公司隐性知识管理机制建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赖晓杰;校长专业化的隐性知识基础[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董红娜;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淑玲;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徐英俊;企业隐性知识流动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王新强;政府部门的知识管理[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书娥;信息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林平;论家族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维度及其传递优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银玲;新课改下中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林平;论家族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维度及其传递优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7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1747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