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选择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选题:审计师选择 + 审计委员会 ; 参考:《审计研究》2008年02期
【摘要】:本文采用Heckman(1978)的二阶段回归方法,以2002-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审计师选择的同时控制了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并将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实际情况与假设的相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不同的审计师选择倾向,从而间接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研究发现:自选择问题对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拒绝了公司随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原假设;在控制自选择之后,回归方程中变量的斜率系数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wo stage regression method of Heckman (1978) is used to study the selection of auditor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ock marke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or 2002-2006 years, and to compar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audit committee of the company and the contrary to the hypothe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 of self selec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uditor selection. Therefore, it refuses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of the company's random establishment of the audit committe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lope coefficient of the variables in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fter the control of the choice. Companies without audit committees are more likely to employ the "four largest" accounting firms than companies with audit committees.
【作者单位】:
【分类号】:F239.4;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冬华;周春泉;;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2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 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年10期
3 吴水澎;李斌;;上市公司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谷良,刘晓嫱,梁凯;集团内审计组织的构建与功能协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娄权;;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审计师选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证考察[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6期
3 林燕;王东;;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独立审计相关性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1期
4 刘昱熙;林炜桐;;股权代理问题与高质量审计需求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5期
5 吕先锫;王伟;;运用内部审计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J];财会月刊;2006年27期
6 李明辉;;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7 李斌;陈凌云;;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3期
8 丁菊敏;;改进审计委员会的治理绩效:一个博弈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9 王跃堂;涂建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年11期
10 王朝阳;;国内外上市公司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满文;齐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代理成本动态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志宏;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韩洪灵;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2006年
3 杨晨辉;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为规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4 车宣呈;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司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6 胡波;审计定价: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李永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夏文贤;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与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陈靖;审计师选择的协同效应与范围经济假说[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斌;审计任期与强制轮换[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铭;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欧阳翼文;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3 桂芳;基于公司治理需求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王小华;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杨朋;基于独立董事经理人身份的审计委员会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李凯;审计委员会制度:架构和完善[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董玲玲;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丽花;浅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改善[D];厦门大学;2005年
9 孙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黄哲日;改革开放后中国审计理论发展趋势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水澎;李奇凤;;国际四大、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的审计质量——来自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6年02期
2 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5期
3 韩厚军,周生春;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上市公司实证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2期
4 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5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年09期
6 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3年08期
7 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年12期
8 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 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年10期
9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3年01期
10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明;;八十年代管理会计的研究课题[J];会计研究;1981年01期
2 赫尔曼·克莱门特,葛放;苏联的外汇垄断体系[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3年11期
3 ;为什么要设立审计机关[J];华北金融;1983年02期
4 杨文卓;略论审计的基础及其独立性[J];财经科学;1984年05期
5 赵友良;;建立我国审计制度一些理论的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1984年05期
6 申正;;我国第一任审计长[J];会计之友(上);1984年06期
7 姚树人 ,余其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审计工作史话[J];上海会计;1985年01期
8 高奇文;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次大会和第二次国际讨论会纪实[J];上海会计;1985年12期
9 范洪根 ,孙丽 ,王晓勇;在意大利伦巴第储蓄银行农业信贷部实习心得[J];农村金融研究;1985年08期
10 石钢;抗日战r-时期审计工作回忆[J];审计研究;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黄京菁;;关于我国独立审计委托关系的思考[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秀宏;曲承亮;;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苏新龙;;财务独立董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曹汛;;浅谈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A];对外经贸财会论文选第十五辑[C];2003年
6 杨卫东;;服务是内部审计最根本的目标——从中新药业看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小琴;;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与机遇——浅析现代公司制度下的内部审计[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井;;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运作[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再明;;试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审计约束[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汤谷良;集团公司集中控制的策略[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陈功 徐光辉;菲律宾政府审计准则[N];中国审计报;2000年
3 野山;假如小股东“混进”管理层[N];经济日报;2000年
4 ;财务监控与薪酬激励[N];组织人事报;200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连起;独立董事与独立审计[N];中国财经报;2001年
6 张宜霞;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嬗变;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嬗变与思考[N];中国财经报;2001年
8 常志安 王红军;审计委员会制度呼之欲出[N];中国财经报;2001年
9 《财经》记者 凌华薇 官青;董事会的独立性至关重要[N];财经时报;2001年
10 成功 徐光辉;菲律宾政府审计操作指南及其特点[N];中国审计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传阵;财务治理机制——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倪建林;利益制衡机制的构架: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曾小青;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许水源;金融控股公司之监察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毛志宏;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忠莲;公司治理机制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
7 葛蓉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高军;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瞿曲;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韩洪灵;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庆玲;内部审计体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王敏燕;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上市公司激励与控制视角[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3 马慧知;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袁国辉;试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的定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杨继飞;公司治理中的审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6 凌锐;论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职能[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韩喜明;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洪银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与应用设想[D];沈阳工业大学;2004年
9 徐全华;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D];广西大学;2004年
10 欧阳翼文;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76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207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