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和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7:05

  本文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和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世纪30年代末,审计委员会应公司监管的发展要求首次出现在美国,之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才因为“水门事件”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在1972年,美国首次通过正式文件要求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并且紧接着在1977年审计委员会制度正式成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另外两个重要支点是公司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制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随着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发生后调查的进行,人们开始对公司治理结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的审计委员会产生了质疑,由此展开了学术界对审计委员会作用机理和有效性的讨论,至今未有定论。审计委员会制度在21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从引进之初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首次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是我国全面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标志。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中国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本文将探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公司治理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分析其和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中原有的制度之间的协作关系。我国的治理结构中不仅有监事会,还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本文将探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共同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本文的理论分析得出了审计委员会制度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接着就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这一结论。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在分析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假设和模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近三年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审计意见显著相关,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意见的改善;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时间也与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设立时间早于证监会强制要求时间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标准审计意见。另外,通过构建交互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发现,与其他审计委员会相比,在2009年7月1日前设立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作用更大。本文还引入了调节变量,得出了公司治理水平对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结论,并且对于不同的审计委员会特征,调节作用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分别向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上市公司提出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公司治理 外部审计 审计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1;F239.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11-15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11-14
  • 1.2.2 研究内容14
  • 1.2.3 研究方法14-15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5-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3
  • 2.1 审计委员会特征相关研究综述17-19
  • 2.1.1 审计委员会概念和本质属性17
  • 2.1.2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17-18
  • 2.1.3 审计委员会特征18-19
  • 2.2 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研究综述19-22
  • 2.2.1 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效19-20
  • 2.2.2 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衡量指标20-22
  • 2.3 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研究综述22-23
  •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23-35
  • 3.1 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23-25
  • 3.1.1 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起源23-24
  • 3.1.2 审计委员会在中国的发展24-25
  • 3.2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25-30
  • 3.2.1 公司治理的概念和目标25-26
  • 3.2.2 受托责任理论是实现审计委员会制度治理作用的前提26-27
  • 3.2.3 委托代理理论是实现审计委员会制度治理作用的理论基础27-28
  • 3.2.4 价值链理论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提供保证28-30
  • 3.3 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其他部分的协作30-35
  • 3.3.1 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协作30-32
  • 3.3.2 审计委员会与内、外部审计的协作32-33
  • 3.3.3 小结33-35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35-46
  • 4.1 研究假设36-39
  • 4.1.1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意见36-37
  • 4.1.2 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意见37
  • 4.1.3 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与审计意见37-38
  • 4.1.4 审计委员会运转情况与审计意见38
  • 4.1.5 公司治理条件下的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意见38-39
  • 4.2 变量选取及解释39-41
  • 4.2.1 指标变量的设计39-40
  • 4.2.2 调节变量的设计40
  • 4.2.3 控制变量的设计40-41
  • 4.3 模型构建41-43
  • 4.4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43-46
  • 4.4.1 数据来源43
  • 4.4.2 样本选取43-46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46-64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46-49
  • 5.2 单变量差异性分析49-52
  • 5.2.1 正态分布K-S检验49
  • 5.2.2 单变量差异性分析49-52
  • 5.3 相关性分析52-54
  • 5.4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54-64
  •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54-55
  • 5.4.2 针对假设H1、H2、H3、H4的回归分析55-57
  • 5.4.3 针对假设H1、H2、H3的进一步回归分析57-59
  • 5.4.4 针对假设H4的进一步回归分析59-61
  • 5.4.5 针对假设H5的回归分析61-64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64-69
  • 6.1 研究结论64-65
  • 6.2 政策建议65-67
  • 6.2.1 从政府立法角度65-66
  • 6.2.2 从优化审计委员会的角度66-67
  • 6.2.3 从企业自身角度67
  •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67-69
  • 6.3.1 研究的不足之处67-68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1 配对样本企业及所属行业一览表72-7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钟高,吴利娟;关于审计委员会几个问题的思考[J];广西会计;2003年08期

2 纳鹏杰;制定科学的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 推进审计委员会工作进程[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10期

3 杨忠莲;公司治理机制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探讨[J];中国审计;2003年13期

4 蒋卫平,冯萌;试析美国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及其启示[J];上海会计;2003年02期

5 杨忠莲;审计委员会国际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3年02期

6 刘锦仁,李月贤,李学柔;对审计委员会的思考[J];广东审计;2003年06期

7 ;美国公司审计委员会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与理财;2003年03期

8 桂芳;审计委员会的责任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8期

9 ;后安然时代的审计委员会 反思与变革[J];会计师;2004年05期

10 乔春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锋;李秋燕;;审计委员会设立目标演变及其启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丘邦翰;毕家豫;高孟君;;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与实质盈余管理——中国市场之实证[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瞿旭;翟伟欢;;审计委员会薪酬与监管财务报告需求——基于上市公司房地产行业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韩传模;刘彬;;审计委员会特征、内部控制缺陷与信息披露质量[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清华;王平心;;终极产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需求[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6 丁朝霞;钱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研究[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年度全国“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6年

7 柯明;;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费用与信息披露质量[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柯明;朱小平;;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费用与信息披露质量[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邱国峰;;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互动关系研究[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年度全国“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吴锡皓;;审计委员会能增强外部审计独立性么?——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宁 唐戈宇 陈丹 张胜利 孙娜 鲍恩斯;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知识背景[N];中国财经报;2004年

2 毕马威华振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部中国公共政策和法规(监管)事务主管合伙人 曾担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副总会计师 芮怀涟 毕马威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部中国公共政策和法规(监管)事务主管 曾担任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高级技术经理 王诗仪;强化公司治理应建立高效审计委员会[N];中国证券报;2013年

3 张胜利 孙娜 丁宁 唐弋宇 陈丹 译 鲍恩斯校;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N];中国财经报;2003年

4 张胜利 孙娜 丁宁 唐弋宇 陈丹译 鲍恩斯校;审计委员会的审阅和理解[N];中国财经报;2004年

5 张胜利、孙娜、丁宁、唐弋宇、陈丹译,鲍恩斯校;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责任[N];中国财经报;2004年

6 丁宁 唐戈宇 陈丹 张胜利 孙娜 鲍恩斯;审计委员会会议[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丁宁 唐戈宇 陈丹 张胜利 孙娜 鲍恩斯;一个合格的审计委员会[N];中国财经报;2004年

8 丁宁 唐戈宇 陈丹 张胜利 孙娜 鲍恩斯;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N];中国财经报;2004年

9 杨伟娜 董雨;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委员会[N];中国审计报;2004年

10 苏晓丽;缪珩s,

本文编号:367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367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