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

发布时间:2017-08-07 00:04

  本文关键词: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绩效审计 发展乏力 影响因素 演化博弈 被审计方接受度 被审计方需求


【摘要】: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在占GDP15%以上的高位运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公共资金的使用长期存在着不重视经济效益,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社会公众对政府责任及政府效能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政府及公共组织为了获取公众信任也需要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关在推动绩效审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计署发展规划逐次强调应加大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的比重,但是现实中绩效审计的发展却遭遇了诸多问题,绩效审计实践应用与理想目标的背离引发了学者的思考,本文就试图探讨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诸多原因。 鉴于已有的文献多是从审计机关的视角展开分析,忽视了被审计方这一重要的利益群体,且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结论往往缺乏理论支撑及实证检验。而我国特殊的审计体制与制度背景使得被审计方(即政府及公共部门)对于绩效审计能否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被审计方”及“被审计方与审计方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制约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已有文献与资料可知,现阶段被审计方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负面,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接受度不高、需求不足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因此,围绕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现实问题与本文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1)从审计双方相互作用的角度,结合我国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的特征,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绩效审计监管模型,通过分析绩效审计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原因。(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政府及公共部门县处级别及以上官员为主,从被审计方的角度调查了当前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的几个重要问题。(3)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影响我国被审计官员对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各种因素。(4)分析了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的形成机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影响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的诸多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考虑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的特点后,研究发现,对绩效审计发现问题的单位惩罚力度不足以及审计成本相对较高是导致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上述问题使得我国的绩效审计监管系统进入了一种“不良”锁定状态。对非“经济、效率、效果”(以下简称非3E)的被审计单位惩罚力度的制定应考虑被审计单位非3E行为的收益、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及审计风险;而审计成本的相对高低与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损失、审计机关作为与不作为面临的奖励与惩罚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这些参数相关。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与审计机构的监督形成了一种互补机制,在制定相关审计政策时应予以考虑。 (2)通过对政府官员(主要来自非审计系统,一部分来自审计系统)的调查统计,笔者发现:仍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审计部门不应介入到政府绩效评定的工作中。将被调查者区分为来自审计系统与非审计系统后,与审计部门相比,非审计部门官员对政府绩效审计的了解程度较低,开展绩效审计的积极性较差,对政府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评价较低,对于是否将审计结果呈送给社会公众也更为消极。官员们认为,绩效审计中最难应对的是如何度量政府行为的长期结果,以及如何排除项目效益可能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耗费较多的社会资源相比,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的缺失仍是当前无法顺利推进绩效审计的最重要的障碍之一。当前政府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影响有限,且存在以处理事件为主,处理人员为辅的情况。 (3)实证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接受度。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其接受度,所感知到的组织对绩效审计的支持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其态度和接受度。该结论证实了绩效审计的发展不仅需要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动,被审计部门内部各级领导、各级部门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支持也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有用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其接受度。结论未发现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知觉行为控制”(文中为开展绩效审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其接受度。 (4)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运行效果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制度环境越好的地区,其绩效审计发挥的“建议与改善效果”越强,而绩效审计的“建议与改善效果”并未显著提高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此外,不同制度环境中,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法制环境越好的地区,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越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与改善效果还并未充分显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不合理,只重“负面结果”,鲜见“正面效应”,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审计的“处理力度”更强,从而使得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更低。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 发展乏力 影响因素 演化博弈 被审计方接受度 被审计方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39.4;F224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2
  • 目录12-15
  • 第一章 绪论15-32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5-20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现实问题的提出17-2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3
  • 1.2.1 研究目的20-22
  • 1.2.2 研究意义22-23
  • 1.3 关键概念界定23-25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26
  • 1.5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26-29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9-3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2-48
  • 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32-42
  • 2.1.1 公共管理领域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33-37
  • 2.1.2 会计学领域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37-41
  • 2.1.3 国外研究述评41-42
  •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42-48
  • 2.2.1 国内研究总体情况42-43
  • 2.2.2 国内研究分类43-46
  • 2.2.3 国内研究述评46-48
  • 第三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制度背景48-62
  • 3.1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48-49
  • 3.2 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国际背景49-53
  • 3.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49-50
  • 3.2.2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50-51
  • 3.2.3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51-53
  • 3.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历程53-56
  • 3.4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参与方分析56-59
  • 3.4.1 社会公众56-57
  • 3.4.2 政府审计机构57-58
  • 3.4.3 被审计方58-59
  • 3.5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变迁方式59-60
  • 3.6 本章小结60-62
  • 第四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理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解释62-80
  • 4.1 引言62-63
  • 4.2 演化博弈理论介绍63-64
  • 4.3 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特征分析64-66
  • 4.3.1 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风险加大64
  • 4.3.2 绩效审计工作受审计成本的约束64-65
  • 4.3.3 社会公众揭发力度逐渐增强65-66
  • 4.4 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演化模型66-77
  • 4.4.1 模型构建66-69
  • 4.4.2 演化稳定点分析69-75
  • 4.4.3 演化结果讨论75-77
  • 4.5 本章小结77-80
  • 第五章 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80-100
  • 5.1 引言80-82
  • 5.2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82-86
  • 5.2.1 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与评价82-83
  • 5.2.2 开展绩效审计的数据及绩效测度问题83-84
  • 5.2.3 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84-85
  • 5.2.4 对审计结果的利用85-86
  • 5.3 研究设计86-90
  • 5.3.1 问卷设计与收发86-88
  • 5.3.2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88-90
  • 5.4 问卷数据分析与检验90-98
  • 5.4.1 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与评价90-93
  • 5.4.2 开展绩效审计的数据及绩效测度问题93-94
  • 5.4.3 对政府审计人员的评价94-96
  • 5.4.4 对审计结果的运用96-98
  • 5.5 本章小结98-100
  • 第六章 我国被审计方对政府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100-121
  • 6.1 引言100-101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01-106
  • 6.2.1 计划行为理论介绍101-102
  • 6.2.2 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102-106
  • 6.3 研究设计106-110
  • 6.3.1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106-107
  • 6.3.2 调查问卷发放及样本选择107-108
  • 6.3.3 本研究关键变量的测量108-110
  • 6.4 结果与分析110-118
  • 6.4.1 测量模型结果111-116
  • 6.4.2 假设检验116-117
  • 6.4.3 实证结果讨论117-118
  • 6.5 本章小结118-121
  • 第七章 我国被审计方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121-145
  • 7.1 引言121-122
  • 7.2 被审计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122-126
  • 7.2.1 绩效审计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122-123
  • 7.2.2 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需求的产生机制123-124
  • 7.2.3 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124-126
  • 7.3 制度环境与被审计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126-130
  • 7.3.1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运行效果126-129
  • 7.3.2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技术、市场规模129
  • 7.3.3 制度环境与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129-130
  • 7.4 研究设计130-134
  • 7.4.1 样本选择130-131
  • 7.4.2 代理变量的选择和模型设定131-134
  • 7.5 实证检验134-144
  • 7.5.1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运行效果134-136
  • 7.5.2 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136-141
  • 7.5.3 对结果的讨论141-144
  • 7.6 本章小结144-145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45-155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145-147
  • 8.2 研究的实践启示147-153
  • 8.2.1 完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147-149
  • 8.2.2 针对被审计方的实践启示149-150
  • 8.2.3 针对审计方的实践启示150-153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5
  • 附录165-171
  • 致谢171-17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173-175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175-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尔行 ,汤云为;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财经研究;1985年02期

2 王光远;受托责任会计观和受托责任审计观[J];财会月刊;2002年02期

3 杨肃昌,肖泽忠,Maurice Pendlebury;中国绩效审计发展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4 周婕;;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政监督;2007年06期

5 施青军;;论结果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J];财政研究;2006年10期

6 聂新军;张立民;;我国地方政府审计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江西、广东两省的调查报告[J];当代财经;2008年07期

7 广东省赴瑞典审计学习考察团;范伟荣;;瑞典地方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J];广东审计;2008年01期

8 李璐;;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9 陆晓晖;;我国政府审计需求和供给研究——基于公共物品需求与供给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宋生;郭颖;;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变迁:自愿安排[J];价格月刊;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秋明;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云平;转型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曹宏举;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1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631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