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对北京市600个分类示范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目前试点社区分类正确率和投放正确率均不高,知晓率是影响分类正确率和投放正确率的重要因素,知晓率根据知晓深度分成两个等级,分别为75.6%和15.5%,而社区大多数居民约60.1%垃圾分类知晓程度保持在一个初级水平,24.4%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分类正确率和投放正确率较低,分别为4.5%和31.2%,宣传、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也未形成有效监管机制.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建议得出,认为应该加强分类知识宣传的居民最多,占36.84%;其次认为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也达到35.39%.总体认为软实力建设应提高的居民占90%以上.因此,提出持续采用多种媒介提高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和深度,并结合多种培养方式引导居民参与操作实践.此外,构建软硬结合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操作强的监管机制,长期持续对居民进行督促,并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垃圾分类 社区 减量化 对策 北京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3B04)
【分类号】:X799.3
【正文快照】: 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迫在眉睫的问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次污染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垃圾量增加是必然,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单一填埋和焚烧永远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减量化才是首要任务,也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梅;;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2 张福生;马鞍山市固体废物现状与管理对策[J];环境与开发;1998年03期
3 高秀花,潘玉玲,李海明,丛丽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思考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3期
4 卢英方,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策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1期
5 周立冬;潘俊;钟英鹏;高艳艳;;沈阳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6 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对策思考[J];环境保护;1998年09期
7 王云;南昌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问题及减量化处理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2年06期
8 宋传广,张祖陆;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2期
9 张英仙;刘钢;曹磊;刘默然;郭玉炜;;浅析小城镇生活垃圾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10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2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斌;;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管理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吴虹;王健;;济南市生活废水现状调查与处理对策[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3 李会卿;;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纪万斌;;加强工矿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推动工矿城市经济发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陈延滨;王科社;郁雷;;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及其治理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6 刘建益;;对城市热环境效应治理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宋新伟;路桃妮;张焕梅;水川;;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捍卫退耕还林成果[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汪朝辉;欧绍华;;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是湖南森林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赵娜;郭晓旭;;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和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杰;王苏眉;;室内空气污染与对策[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 本报记者 康庆;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成都试点[N];成都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吴芳;洱源全县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N];大理日报(汉);2011年
3 记者 康庆;全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率年底力争达60%[N];成都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何君;源头:分类化收集终端:多元化处置[N];青岛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耿 通讯员 王进云;海口启动垃圾分类收集试点[N];海南日报;2010年
6 河南省济源市环保局 马诗院;垃圾分类收集重点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生杰;我市何时能实现垃圾分类收集?[N];汉中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杜烨;崇明县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又迈新步[N];东方城乡报;2008年
9 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卫处 吕向东;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N];大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曲倩影记者 陈凌;分类垃圾箱为何走不进环保的“春天”[N];南昌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芬霞;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D];浙江大学;2004年
2 邹小兵;高钙高COD高氮明胶废水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俞亦政;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D];东华大学;2005年
4 陈玉梅;海南省文昌市“文明生态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顾晓薇;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减量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6 石强;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7 胡振;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中N_2O的释放机理与减量化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温汝俊;城市垃圾处置系统方案决策及市场动作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徐建玲;固体废物处理(置)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虹;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论中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D];青岛大学;2005年
2 田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3 邢少铭;太湖流域水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盛耘;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省环保产业推动模式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叶朝霞;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杨眉;我国环境执法的障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孙晓明;中国自然保护区融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关冰冰;哈大齐工业走廊清洁生产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9 沈林玲;海安县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俊;重庆市菜地农药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48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104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