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划定与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8 14:51
  近年来,不论是国际社会或是我国学界,都已认识到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随着历史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产存在的环境背景也开始受到关注。根据世界遗产大会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陈述报告,当今世界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遗产周边环境问题。故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概念,对位于历史文化街区之外,毗邻遗产边界,介于遗产与周边现代城区之间,有助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价值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清晰边界范围的区域进行研究。通过对缓冲区相关综述研究,总结出缓冲区保护观念的转变以及当前缓冲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广义及狭义两方面提出本论文对缓冲区的认识,分析缓冲区的位置和大小、功能和特征。根据缓冲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和现代城区之间的关系,提出缓冲区遗产资源保护和社区利益协调两大主要功能,基于这两大主要功能,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价值认知要素,包含本体文化价值和衍生实用价值两大部分。为了提供可供操作和规划管理的缓冲区,需要对缓冲区进行明确的范围划定。缓冲区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边界交叠的结果,“影响拐点法”为缓冲区的范围划定提供了操作方法。通过“影响拐点法”,将各价值...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划定与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遗产地与现代城区位置关系

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划定与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负面因素涉及遗产周边环境的世界濒危遗产数量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遗产大会报告整理

历史文化街区缓冲区划定与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


从历史文化街区看周边新区建筑盗料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城市议程[J].   城市规划. 2016(12)
[2]HUL方法对我国历史城镇保护和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 马智慧,江山舞.  浙江学刊. 2016(05)
[3]历史层积研究对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意义——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概念及方法的思考[J]. 顾玄渊.  城市建筑. 2016(16)
[4]传统街区与周边高层建筑环境的过渡与融合[J]. 黎贝,何嘉希.  四川建筑. 2015(04)
[5]尼泊尔缓冲区保护管理规划实践研究与借鉴[J]. 王应临,庄优波,李建华.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5)
[6]我国空间规划协调问题探讨——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 林坚,陈霄,魏筱.  现代城市研究. 2011(12)
[7]国内外城市景观控制研究综述及其借鉴意义[J]. 崔云兰,赵佩佩.  江苏建筑. 2011(05)
[8]法国“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的特征与保护方法——兼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借鉴[J]. 邵甬,阿兰·马利诺斯.  国际城市规划. 2011(05)
[9]历史街区复兴中的“空间同构与共生”策略研究——记武汉“德中同行”大学生竞赛参赛方案“源·汉口1861”[J]. 李莉,袁雁.  华中建筑. 2010(07)
[10]基于要素叠加的旅游景区经济影响域空间分异——以八达岭长城景区为例[J]. 牛亚菲,宋涛,刘春凤,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2)

博士论文
[1]风景名胜区视野下的世界遗产缓冲区规划及实施机制研究[D]. 贾丽奇.清华大学 2015
[2]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 王思元.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基于环境容量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 任娟.天津大学 2012
[4]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 张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5]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 相震.南京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研究[D]. 陈艾.重庆大学 2015
[2]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区域设计研究[D]. 王禹.清华大学 2011
[3]城市紫线划定研究[D]. 刘颖奇.苏州科技学院 2010
[4]基于经济视角的城市旧区开发强度控制研究[D]. 尹贵.重庆大学 2010
[5]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范围的界定方法初探[D]. 陈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6]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 黄晓燕.西南交通大学 2006
[7]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赵晓宁.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8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208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