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我国农村集体父权制的成因与运作

发布时间:2021-06-20 09:15
  当代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政府管理,制定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土地政策;二是基层社区管理,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民资格和村民待遇。在基层组织中女性几乎集体缺席,而绝大多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秉持男娶女嫁的规则,通过民主表决制定出男性中心的村规民约,最终通过执行力将出嫁女等排除出去,形成了环环相扣、上下呼应的集体父权运作机制。 

【文章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6)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农村集体父权制的成因与运作


村庄对妇女的“精准”分类

社会性别,父权制


村庄的规则近乎冷酷无情,不问外嫁女婆家与娘家村是否衔接,而且执行得坚决彻底,这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儿子户一夜暴富,几亩地的补偿款可以拿到一百万;另一方面,女儿户一贫如洗,住房和耕地被征用了,一分钱得不到,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见图11)。由以上讨论可得如下结论:当男娶女嫁的婚居模式在乡村社会得到普遍认同,成为村集体确认村民身份的依据时,民主管理和民主表决就会成为一个陷阱:从家庭父权制转向集体父权制,加剧了农村性别分层。

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土地


土地至少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一种是经济属性。应当看到,1980年以来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更为重视土地的经济属性,轻视土地的社会属性(见图1)。土地的社会属性,指的是其强调阶级、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公平性。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实行不分男女老少的均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缩小分配差距,都在强调其均有与共享。土地的经济属性,注重的是挖掘其经济效益,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更多的财富。1950年代以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建立,强调集体经济,关注土地均等,以社会公平为追求目标,忽视经济效益。1980年,在农村率先推进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矫正过去的偏颇,将土地交还给农民,开掘土地的经济价值,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几乎成为1980年以来的主流价值。家庭土地承包后,中央提出的土地承包制度十五年不变,以及承包期延长到三十年不变,这不仅是基于经济效益形成的政策思路,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农民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因为如果土地频繁调整,就会导致生产者的短期行为。此外,未来农业蓝图的设计,即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目的也是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了经济上的回报,中央提出三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生产者个人,土地可以流转给生产者大户。经济的价值、土地的收益当然需要考虑,集体化时期不考虑效率,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但是,不能顾此失彼,在强调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土地的公平性,需要兼顾每个家庭成员的土地权。应当看到,政府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家庭内部的性别均衡,导致政府对于性别平等的拉力严重削弱。这种削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不能针对现实提出的性别诉求予以及时回应,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而是向父权制作出让步;二是将涉及集体资源的分配权彻底交给村集体或村委会,无限制地扩大了村集体的权力。这就忽视了乡村社会父权制的存在,忽视了民间社会对于女性身份的排斥,忽视了父权制的主干结构尚未改变。


本文编号:3238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238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