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户籍人口2006-2017年自杀死亡人群流行病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29 21:00
目的了解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及自杀模式,为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收集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17年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为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市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4.84/10万、3.37/10万,男性高于女性(u=4.25,P<0.01),农村高于城市(u=3.81,P<0.01)。自杀方式以悬吊、高处跳下居多,占所有自杀死亡的68.12%。结论 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高于城市,且主要为悬吊、高处跳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多发生在老年男性人群。预防控制重点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农药、药物的安全管理和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
【文章来源】:实用预防医学. 2019,26(1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2017年珠海市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
3.22/10万,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1.50倍。男性标化率明显高于女性,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5,P<0.01)。自杀年龄最小8岁,最大96岁,无论男、女,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60岁之前男女自杀死亡率呈缓慢增长趋势,死亡率维持在7.50/10万以下,60岁后自杀死亡率急剧上升,男性上升更为显著,80岁以上年龄组自杀死亡率达37.51/10万,显示老年男性自杀死亡水平较高。图12006-2017年珠海市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图2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口分城乡不同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2.3城乡不同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自杀致死人数中,城市发生251例,农村发生323例,城市、农村自杀死亡率分别为3.64/10万、5.67/10万;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4.84/10万)高于城市(3.37/10万),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城市的1.44倍;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1,P<0.01)。由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村和城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同样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尤其在70岁以后的农村老年人群,自杀死亡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城市人群。2.4自杀方式2006-2017年在574例自杀者中,主要有悬吊、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溺水、服用其他药物、其他有害物质、其他未特指方式7种自杀方式。悬吊居首位自杀死亡方式,其次为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各占自杀的比例为45.30%、22.82%、15.68%,见表2。无论男女、城市、农村均以悬吊为首位自杀方式,0~14岁组,高处跳下为首位自杀方式,15岁以上组均以悬吊为首位自杀方式,图3
图3珠海市2006-2017年居民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方式3讨论国际上习惯于将年自杀率>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10/10万称为低自杀率国家。中国是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自杀死亡呈现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的特点,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自杀的主要方式是悬吊、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与国外以老年男性为主,以枪械和窒息为主要方式有很大不同。通过对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资料分析,具有以下流行特征。3.1自杀是珠海市人群伤害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006-2017年间珠海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低于全国人群平均自杀死亡水平(16.81/10万),属自杀率较低的地区;是继道路交通伤害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与珠海市既往报道一致[3],显示自杀依然是珠海市人群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2珠海市人群男性平均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1.50倍,与珠海市既往研究及厦门市等地区报道一致[2,5],但与上海市闸北区的报道女性高于男性有所不同[6]。本组资料显示的性别自杀特点可能与珠海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女性为高等原因有关,3.3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无论是男性和女性,还是农村和城市,珠海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与珠海市既往研究和全国其他省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8-9]。显示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是严峻的,随着珠海市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1-2016年重庆市江北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J]. 周春碚,李怡,郭梅. 实用预防医学. 2018(06)
[2]自杀方式与性别和年龄关系548例分析[J]. 李峰,贾海鹏,曾建勇,谭力,胡松廷,肖定科,施枫,黄俊华,张继魁,陆雪松.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6(05)
[3]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与减寿趋势比较研究[J]. 林艺兰,张琼花.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04)
[4]上海市静安区1975—2014年户籍人口自杀死亡情况分析[J]. 王妍敏,杨晓明,沈冰,褚晓婷,张欣,王云徽. 中国公共卫生. 2016(03)
[5]2009-2010年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特征分析[J]. 李德云,龚思红,李玉荣,梁小冬,龚志荣. 实用预防医学. 2013(07)
[6]2004-2005年珠海市自杀死亡人群死因回顾调查[J]. 李德云,陈琦,梁小冬,吴少芳,陈国荣,陈惠娟,吴兆伦,周伴群. 疾病监测. 2007(12)
[7]我国老年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郭欣,曾光. 中国公共卫生. 2006(04)
[8]上海市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J]. 徐伟,朱瑜,吴益生. 疾病控制杂志. 2006(01)
[9]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研究状况[J]. 冯珊珊,肖水源. 实用预防医学. 2005(04)
本文编号:3310048
【文章来源】:实用预防医学. 2019,26(1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2017年珠海市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
3.22/10万,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1.50倍。男性标化率明显高于女性,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5,P<0.01)。自杀年龄最小8岁,最大96岁,无论男、女,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60岁之前男女自杀死亡率呈缓慢增长趋势,死亡率维持在7.50/10万以下,60岁后自杀死亡率急剧上升,男性上升更为显著,80岁以上年龄组自杀死亡率达37.51/10万,显示老年男性自杀死亡水平较高。图12006-2017年珠海市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图2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口分城乡不同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率(1/10万)2.3城乡不同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自杀致死人数中,城市发生251例,农村发生323例,城市、农村自杀死亡率分别为3.64/10万、5.67/10万;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4.84/10万)高于城市(3.37/10万),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城市的1.44倍;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1,P<0.01)。由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村和城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同样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尤其在70岁以后的农村老年人群,自杀死亡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城市人群。2.4自杀方式2006-2017年在574例自杀者中,主要有悬吊、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溺水、服用其他药物、其他有害物质、其他未特指方式7种自杀方式。悬吊居首位自杀死亡方式,其次为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各占自杀的比例为45.30%、22.82%、15.68%,见表2。无论男女、城市、农村均以悬吊为首位自杀方式,0~14岁组,高处跳下为首位自杀方式,15岁以上组均以悬吊为首位自杀方式,图3
图3珠海市2006-2017年居民年龄组人群自杀死亡方式3讨论国际上习惯于将年自杀率>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10/10万称为低自杀率国家。中国是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自杀死亡呈现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的特点,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自杀的主要方式是悬吊、高处跳下、服用杀虫剂;与国外以老年男性为主,以枪械和窒息为主要方式有很大不同。通过对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资料分析,具有以下流行特征。3.1自杀是珠海市人群伤害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006-2017年间珠海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低于全国人群平均自杀死亡水平(16.81/10万),属自杀率较低的地区;是继道路交通伤害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与珠海市既往报道一致[3],显示自杀依然是珠海市人群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2珠海市人群男性平均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1.50倍,与珠海市既往研究及厦门市等地区报道一致[2,5],但与上海市闸北区的报道女性高于男性有所不同[6]。本组资料显示的性别自杀特点可能与珠海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女性为高等原因有关,3.3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无论是男性和女性,还是农村和城市,珠海市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与珠海市既往研究和全国其他省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8-9]。显示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是严峻的,随着珠海市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1-2016年重庆市江北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J]. 周春碚,李怡,郭梅. 实用预防医学. 2018(06)
[2]自杀方式与性别和年龄关系548例分析[J]. 李峰,贾海鹏,曾建勇,谭力,胡松廷,肖定科,施枫,黄俊华,张继魁,陆雪松.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6(05)
[3]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与减寿趋势比较研究[J]. 林艺兰,张琼花.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04)
[4]上海市静安区1975—2014年户籍人口自杀死亡情况分析[J]. 王妍敏,杨晓明,沈冰,褚晓婷,张欣,王云徽. 中国公共卫生. 2016(03)
[5]2009-2010年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特征分析[J]. 李德云,龚思红,李玉荣,梁小冬,龚志荣. 实用预防医学. 2013(07)
[6]2004-2005年珠海市自杀死亡人群死因回顾调查[J]. 李德云,陈琦,梁小冬,吴少芳,陈国荣,陈惠娟,吴兆伦,周伴群. 疾病监测. 2007(12)
[7]我国老年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郭欣,曾光. 中国公共卫生. 2006(04)
[8]上海市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J]. 徐伟,朱瑜,吴益生. 疾病控制杂志. 2006(01)
[9]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研究状况[J]. 冯珊珊,肖水源. 实用预防医学. 2005(04)
本文编号:3310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310048.html